2021年6月,伊朗第13届总统大选即将召开。
总统候选人名单公布后,共有7位候选人通过,其中没有内贾德的名字。
很快,不满情绪开始发酵,内贾德支持者们自发组织起了一个网站,呼吁伊朗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将内贾德列为总统候选人,甚至还发出了"只有内贾德才能拯救伊朗"的言论。
尽管如此,宪法监督机构委员最终还是称,并不会考虑同意内贾德重新加入候选名单,内贾德与总统宝座失之交臂。
内贾德身上有多种标签,他是一个伊朗政坛的"失败者",一个被伊朗"抛弃"的总统,一个锒铛入狱的总统;同时他还是一个受万民拥戴的中东硬汉,让美国感到恐慌的反美斗士。
那究竟是为何,内贾德竟落到如此境地?
今天就来解读内贾德的总统生涯,通过内贾德个人,伊朗的政治生态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01
朴实亲民的平民总统
内贾德出生在伊朗德黑兰郊区的一个铁匠家庭,可能正是因为平民的出身,内贾德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常常以亲民的形象示人。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内贾德投身军队,成为了伊朗精锐武装伊斯兰革命卫队中的一员,多次建立军功,一路升任特种部队司令。
战争结束后,内贾德又投身政治,担任了阿尔达比勒省省长,曾连续三年成为模范省长。到2003年,他又成功当选为伊朗首都德黑兰市市长。
这期间,内贾德一直住在一间平民公寓中,常穿着像地摊货一样的便宜西装走在街上,出行开着价格低廉的老爷车,甚至开会时还会披着清洁工制服。
当时在任的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是一位"改革派",主张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崇尚"文明间的对话",其任期内的官僚也常常鼓吹自由与民主等西式口号,还崇尚西方生活。
而内贾德则不同,内贾德常常批判伊朗的那些上层人物吸老百姓血,还把民众失业、生活贫困等等挂在嘴边,为此亲民的他收获了底层人民的支持。
2005年总统竞选中,内贾德打出了自己的口号:"我来自人民,我效忠人民,我追随人民。"
最终内贾德爆冷,成功当选为伊朗总统。
内贾德当选总统之后,依旧保持着一个平民的生活作风,他不愿住进富丽堂皇的总统府,而是甘心住在简陋的办公室处理政事。
后来为了保障其安全问题,内贾德搬进了伊朗的旧总统府半古寺,又嫌办公室里的摆设太过奢侈而全部撤下了,连办公室的波斯地毯都送给了国家博物馆。
他还勒令国家交通部长把总统专机出售,或改成民用飞机。
除了对自己,他对待手下也极为严苛。
他看到自己内阁的一名官员开的是马自达,便立刻要求他把车换成国产车;在政府部门中带头降薪,连带着一堆部长、公务员都跟着降薪,理由是穷人生活不好过。
当时正值国际油价爆时期,连续五年平均涨30%,伊朗作为产油大国也赶上了这股春风,从2003年至2008年,伊朗的GDP每年上涨约33.7%。
但与此同时,伊朗国内的贫富差距也在逐年扩大,80后们买不起房子,失业率居高不下。
为防止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不让这一大笔钱流入那些石油寡头手中,内贾德提出了"将石油收入放到每个家庭的餐桌上"的口号,把大量的石油收入投入到民众补贴和进口支出中。
其中,最著名的是用以帮助年轻人工作和结婚、高达13亿美元的"爱情基金"。
2005年至2006年,伊朗政府的公共开支和补贴高达110亿美元,2008年至2009年时已经达到了250亿美元,相当于超过四分之一的政府开支都给了伊朗民众补助。
各种惠民政策之下,内贾德得到了广泛支持,75%的伊朗选民表示了对内贾德的支持。
2009年6月,内贾德以62.63%的高选票率成功连任伊朗新任总统。
内贾德的背后有人民在撑腰,他的对外政策上也相当有底气,其态度之坚决、强硬世所罕见,为此他也成为了中东地区最著名的"反美先锋"。
02
口无遮拦的"反美先锋"
时间回到1979年4月,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成立了伊斯兰共和国,而巴列维王室的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美国的帮助下逃亡。
当时的伊朗民众,尤其是以学生为主的年轻人,对巴列维王室的奢靡生活积怨已久,年轻人本来做事情就容易上头,加上伊朗的这场革命,本身就带有反美性质。
于是一些学生就冲进了美国大使馆,扣押了66名人质。
这一事件立刻引发了国内的渲染大波,美国立刻冻结伊朗的资产,伊朗则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双方在外交上互相嘴炮指责,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
1980年,美国出动了特种部队进行营救,结果反而因沙尘暴造成了飞行事故,导致8名士兵死亡,5名士兵受伤,8架飞机损毁。
向来自诩强大的美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更增加美国对此事的耻辱感。
此事一直僵持到1981年1月,伊朗才最终将人质全部释放,美军还归还了伊朗的所有财产。
事情虽然这么解决了,但美国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成为美国心中不可磨灭的伤痛。
2005年6月,电视上出现了内贾德当选总统后侃侃而谈的画面,二十多年前被绑架的那些学生愣住了,指着电视说:"这不是当年负责看押我们的人吗?"
美国媒体立刻拿这件事大加炒作,声称内贾德当年干过秘密警察,形容的还有鼻子有眼。
尤其一个叫斯考特的人质,他说:"就算他的头发染成金色,刮去他的胡子,穿上佐特西装,我还是能认出他。"总之,美国声称一定要把这事查个水落石出。
尽管内贾德矢口否认,并且很多当时的参与者也证实了内贾德不曾参与,但这对于一个新上台总统的声望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美国这次舆论攻击算是给了内贾德一个下马威。
但美国很快就明白,他们得罪了一个多么强悍的人。
就在这年10月,内贾德在一次"无犹太复国主义"的会议上,称以色列应当"从地图上被抹掉",还到处宣称当年"9·11"的时候,犹太人早就知道事情将会发生,于是那天犹太人都不上班;甚至在国际会议上公然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提出了质疑。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在美国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且美国是以色列支持者,内贾德这么公开反对犹太人相当于直接打美国人的脸。
紧接着,2006年3月,内贾德在对驻外使节会议上,称伊朗对外发展关系对"大魔鬼"(指)和"非法占领圣城的政权"(指以色列)除外。
内贾德这一番操作下来,美国脸都气青了。
内贾德的反美言论不仅体现在言论上,在实际行动中也坐实了自己是个"反美先锋"。
2006年1月,内贾德恢复了核燃料研究,4个月后就生产出了3.5%浓度的浓缩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迅速作出反应对伊朗进行制裁。
内贾德丝毫没有退却,并加大了对核开发的研究,2011年11月还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举行"神圣-90"的超大规模军演,以示其随时准备迎战的魄力。
此外,内贾德还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反美"盟友"。
在叙利亚战争爆发之后,伊朗主动找到了巴沙尔·阿萨德政权表示支持,在2012年8月还派了3000多名革命卫队"圣城旅"直接帮助叙军。
在美国的"后院",内贾德也点了把火,他找到了美国在拉美关系最差的四个国家--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古巴、厄瓜多尔,达成了一系列贸易和能源交往的合作。
美国急了,"督促"拉美不要跟伊朗走太近,结果遭到时任厄瓜多尔外交部长帕蒂诺一通怼:"美国应该制裁那些在德黑兰的美国企业,诸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伊朗对美国的仇恨由来已久,内贾德的对美强硬态度,不仅让他收获了民众的支持,还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拿下一众迷弟迷妹,就连什叶派与逊尼派这种千年纠纷都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据传言,美国曾多次派杀手刺杀内贾德,比如,2006年美国特勤局特工意外走火打中内贾德汽车,2008年在罗马的暗杀事件,以及2010年在黎巴嫩的爆炸案等等,都很像美国干的。
当然,美国对其从来不承认。
对此,内贾德每次都能在刺杀中化险为夷,其威望也愈发地盛了。
03
夺权不能,黯然离场
在某种程度上,如今的伊朗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产物。因此在伊朗,最大的boss一直都不是总统,而是站在总统背后的什叶派穆斯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
回看内贾德的政治生涯会发现,哈梅内伊的影响力是无处不在的。
在哈梅内伊前面的伊朗前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长期都被视为是改革派,他主张对西方缓和对宗教传统改革,于是更传统、更保守的内贾德就进入了哈梅内伊的眼帘。
在此前,内贾德一直默默无闻,甚至连他的照片都不太好找,但在哈梅内伊的驱动之下,内贾德成功当选为总统。
内贾德的保守作风也非常让哈梅内伊满意:他要求男性必须留伊斯兰教胡子,男女分别坐电梯,他禁止西方歌曲和电影播放,连贝克汉姆都不能在广告中出现。
但当内贾德成功连任第二个任期之后,大有要从哈梅内伊手中争权的架势。
他连任后第一个提拔的就是就是自己的亲家公拉希姆·马沙伊(内贾德的女儿与其子结婚),在马沙伊本人是否够格还存在争议时,就被立为了副总统,明显有任人唯亲的意思。
之后内贾德又开除了情报部长埃杰耶,这个埃杰耶还有一个身份--哈梅内伊的亲信。而同为哈梅内伊亲信的文化部长哈兰迪为了表态,也辞了职。
内贾德的一系列举动,让哈梅内伊很是不爽。
伊斯兰革命卫队作为伊朗最重要的军事力量,长期以来直接对最高领袖负责,而内贾德年轻时就是革命卫队的一员,后来从政之后也给予革命卫队一些政治、经济上特权,甚至放任他们搞一些灰色收入,怎么看都像是在拉拢革命卫队。
这就触碰到哈梅内伊的逆鳞了,对他而言,内贾德已经到了非换不可的地步了。
2013年,内贾德任期满了,哈梅内伊在幕后打个招呼,内贾德就失去了连任机会。
内贾德没想到自己强硬了半生,这么轻易地就下了台,于是2017年宣布年重新竞选总统。
哈梅内伊心想,我都给你台阶下了,你不知足是吧?你不想体面,那我就帮你体面。于是哈梅内伊一声令下,内贾德携着"煽动民众"的罪名被送入了监狱之中。
04
时光鉴说
有人说内贾德是一位能力差的总统,在他的治理之下,通货膨胀的趋势并没有被扼制住,还因对待西方太过于强硬、缺乏灵活的手腕,而遭受制裁,对国民经济造成了糟糕的影响。
依笔者看,内贾德或许不是一个才能卓越的总统,出身行伍的他缺乏必要的经济头脑,但伊朗需要这样一个总统,中东也需要这样一个领导者,以更多地捍卫民族的尊严,维护人民的利益。
尽管在他治下伊朗经济发展依旧缓慢,但在开头提到的2021年6月,民众"只有内贾德才能救伊朗"的呼声可以看出,伊朗人民没有忘了他。
内贾德的离开是令人唏嘘的,宗教事务与政治事务的分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当然,伊朗短期内难以对此进行改革。
作为我国的重要伙伴,我们希望伊朗的政坛稳定、经济稳定,才能更好地发挥双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