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手握80万精锐,为什么不进京勤王护驾?都是崇祯自己作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每一个王朝的终结,几乎都伴随着君主的悲剧。明末的崇祯帝,就是最典型的亡国之君。他在位十七年,勤勉自持,却眼睁睁看着王朝走向覆灭。
崇祯在煤山自缢前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既是愤怒,也是无奈。
崇祯把责任推给文官集团和武将,但仔细想想,事情并没那么简单。
明末财政枯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辽东战事又不断耗费国力。崇祯多次下诏,甚至以哭诉的方式请求朝中大臣出资支援军费。
史书记载,当时朝廷连军饷都常常发不出来,导致边军哗变,崇祯恨得咬牙切齿,说这些文官"铁公鸡,一毛不拔"。
可换个角度看,文官们为什么不肯出钱?一方面是因为积贫日久,连许多士大夫自己也家底空虚。另一方面,大明的财政结构严重依赖土地税和商税,真正的大商人大地主往往有办法逃避征收。
朝廷对文官集团征敛无力,最后只能依赖摊派。文官们心知肚明,就算今天交了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大势。既然如此,干脆保住家产,静观其变。
更重要的是,文官集团对皇帝也早就失去信心,崇祯虽然勤政,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缺乏决断力。很多时候,他更像是在折子堆里焦躁不安的"批改员",而不是能够统筹大局的领袖。
文官们很清楚,崇祯难以带领大明扭转乾坤,因而他们选择自保。李自成攻下北京时,这些文官大多转身就去投新政权,丝毫不见悲壮之色。
如果说文官集团是"袖手旁观",那武将集团就是"按兵不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左良玉。
左良玉早年出身贫寒,凭借军功一步步爬上高位。他在明末确实掌握重兵,号称八十万,虽然可能夸大,但也绝不只是虚数。
崇祯在位多年,对他多有提携,希望能依赖他来镇守一方。等到李自成大军南下,北京危急之时,崇祯连下数道诏令,催促左良玉火速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