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院士逝世,一生心系航天事业

2025-08-29 10:04  头条

当防空雷达扫过渤海湾的夜空,那道无形屏障的铸造者,永远闭上了眼睛。

2025年8月27日11时08分,北京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心电监护仪归为直线。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走完了他"铸剑为盾"的一生。这位在互联网上仅有271条公开信息的老人,身后却矗立着一个大国最坚固的"空天神盾" 。

在航天系统内部,流传着一段解密往事:20世纪60年代,当某国U-2高空侦察机12次闯入华北领空时,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在地图上画下三道弧线--"把雷达开机距离压缩到38公里,导弹反应时间减至6秒"。这套颠覆传统拦截理论的"近快战法",让红旗导弹先后击落5架敌机,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 。

而当时年仅30岁的于本水,名字至今未出现在任何战报中。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句他给团队立下的铁律,成了中国第一代导弹人共同的宿命 。

翻开于本水的科研手稿,能看到三张改变国防格局的蓝图:

"贴海飞行的死神克星":面对超低空突防的掠海导弹,他带领团队在渤海湾顶着10级海风做实验,最终研制出世界领先的舰载拦截系统,将雷达盲区压缩至0.7米,终结了敌机利用海平面突防的时代 ;

"移动长城"野战系统:当某边境冲突暴露陆军机动防空短板,他主导设计出集成导弹/雷达/指挥车于一体的方舱,让防空体系能在高原戈壁快速部署,被官兵称为"会行走的保护伞" ;

"跨界魔术"B610工程:在西方技术封锁最严苛时期,他将防空导弹改装为地对地飞航导弹,开辟出"一弹两用"新赛道,节省国防经费超20亿元 。

2023年,89岁的于本水在某国防院校授课时突然晕倒。抢救苏醒后,他拒绝住院:"我的时间要留给未完成的超高速导弹理论"。

护士后来在病床下发现写满公式的纸巾--那是他瞒着医生做的拦截轨道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