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方发出邀请被拒后,冯德莱恩妥协了,要来北京和中方面对面交流。她是真心来谈合作?还是另有目的?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计划在2025年7月底前访问中国,这一安排正值特朗普政府实施"对等关税"政策的关键时期。冯德莱恩此次访华,既受短期经济压力驱动,也涉及长期战略考量,同时反映出欧盟在中美博弈中的困境。
(冯德莱恩计划7月底前访华)
在探讨冯德莱恩访华一事前,有一件事需要说明。有消息称,中方高层已经拒绝了前往布鲁塞尔的提议,尽管欧洲一直说服中方,将今年的中欧峰会设在布鲁塞尔举办,但是中方显然不同意,所以不仅是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也必须接受前往北京和中方高层面对面交流这一现实。
冯德莱恩为何如此努力与中国接触?
(欧盟需要对冲特朗普的关税威胁)
第一,特朗普关税政策重创欧盟经济,急需中国市场对冲,现在的欧盟受关税直接冲击,特朗普对欧盟汽车、农产品等加征20%关税,影响欧盟260亿欧元对美出口。
德国汽车业已经受挫,一些老牌车企面临成本飙升,急需中国市场需求弥补损失。
另外法国农业也受到影响,葡萄酒、奶酪等农产品出口受限,中国成为关键替代市场。
虽然特朗普已经表态,可以对不选择报复美国的国家,暂停90天关税,但是特朗普也警告称,在这期间,相关国家必须和美国达成协议,否则加税继续。
从目前开始,90天的期限,正好是在7月底,也就是冯德莱恩访华前,这预示着她可能想和中国达成某种协议,进而规避特朗普的关税威胁。
第二,欧盟内部"战略自主"呼声增强,减少对美依赖,冯德莱恩近期表态:"欧盟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尤其在贸易、能源、科技领域。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
法国、西班牙已经在推动对华合作:马克龙此前邀请冯德莱恩共同访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已访华,显示欧洲大国希望平衡美国影响。
其实不仅能从冯德莱恩计划访华,看出欧盟希望对华让步,最近,中欧已经开始推动,关于取消欧盟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新谈判。
这一情况早就有苗头,上个月底的时候,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访华,和中方官员进行了闭门讨论,在此过程中,就谈到了上述尝试。
(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会见中方官员)
那么这样来看,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是否会推动中欧走近?
短期来看,中欧可以进行战术合作,共同应对美国贸易霸凌,欧盟计划对美数字巨头加税,中国则限制稀土出口,双方在贸易战中有共同利益。
此外,在WTO框架下合作,中欧均起诉美国违反世贸规则,可能联合施压美国。
长期来看,战略分歧依旧存在,欧盟难以摆脱美国影响,这是因为在安全问题上依赖北约,俄乌冲突还没有结束,欧盟在防务上仍需美国支持。
(俄乌冲突尚未结束,欧洲在军事上高度依赖美国)
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欧盟对华"去风险"政策未变,冯德莱恩仍强调"减少对华供应链依赖",尤其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
可以预见,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短期可能会出现有限合作,但难突破结构性矛盾,比如经贸领域,重启部分谈判,如CAI部分条款,但全面解冻可能性低。欧盟亦或加强审查中企投资,尤其在AI、芯片等敏感行业。
如果时间线拉长,则取决于美国政策走向,若特朗普继续加税,欧盟或被迫进一步向中国靠拢,但仍会保持"战略模糊"。若美国调整政策,欧盟可能重回"跨大西洋优先"路线,对华合作降温。
(欧盟可能不会彻底对华让步)
至于更远的将来,中欧关系或走向"竞合平衡",经济互补性仍强,中国需要欧洲高端技术,欧盟需要中国市场。若中美对抗升级,欧盟或被迫选边,但更可能保持"有限自主"7。
总的来看,冯德莱恩访华是战术调整,而非彻底对华让步。冯德莱恩的访华,更多是在乎"危机管理",而非根本性战略调整。中欧能否深化合作,仍取决于欧盟能否真正减少对美依赖,以及中国能否在关键领域做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