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赢得胜利后,多国考虑对美更强硬

2025-05-20 21:58  头条

在韩国即将迎来总统大选的关键时刻,李在明因为"亲华"被围攻,但这很可能让他拿到更多赢下选举的机会。

(韩国总统候选人的首场电视辩论)

近日,韩国总统候选人的首场电视辩论,引起外界关注与讨论。能看得出来,韩国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洙和改革新党候选人李俊锡似乎早已结成"联盟",对同为候选人的共同民主党李在明发起了猛烈攻势。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攻击点"就是李在明所谓的"亲华立场"。这两位候选人抓住李在明曾公开对中国说"谢谢"的事大做文章。

他们暗示,一旦李在明这样的人当选,韩国与美国的关系恐怕要经历一次"地震"。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我们暂且不论,但他们选择的攻击角度确实让人无法忽视。

(李在明被"亲美派"围攻)

金文洙和李俊锡的言辞中充满了对台湾问题的炒作,他们似乎认为,只要跟随美国的步伐行事,即便得罪中国这样的邻国也在所不惜。他们以此为基调,指责李在明可能会导致韩国在美韩关系上的处境变得非常被动。

李在明在面临这种围攻时,他毫不犹豫地展开反击。据他所言,外交政策的核心应该是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以韩国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他反复强调,美韩同盟固然重要,但绝不意味着韩国要把所有筹码都压在美国这一边。

回顾尹锡悦过去几年的表现,可以发现,韩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竭力迎合美国的战略需求。这种姿态下,即使是不想冒犯邻国,却免不了还是把周围国家给惹得不太高兴。比如,韩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让其与俄罗斯的关系急转直下。

那么,李在明的观点是否意味着一条更为可行的外交路线?还是他只是在做一场政治秀,试图博取舆论的支持,并在选战中赢得更多选票?

(李在明的赢面很大)

目前来看,李在明对中美的态度,确实和尹锡悦非常不同。

在对待中国时,李在明多次明确表示,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无法承受疏远中国的代价。他认为,中韩经贸合作是韩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市场对韩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他批评尹锡悦的对华强硬政策损害了中韩关系,主张缓和双方矛盾,强调"美国也不会始终对中国采取完全对抗或合作的态度",因此韩国应根据实际利益调整对华策略。

(尹锡悦)

此外,李在明还曾指出,韩国处于亚太地缘政治的前沿,既不能疏远中国,也不能忽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他主张在中美之间采取"平衡外交",避免过度倾向任何一方。例如,他认为中韩关系稳定有助于缓解地区紧张局势。

还有就是,李在明曾批评尹锡悦为迎合美国,而煽动反华情绪,认为这种做法损害韩国利益。他赞同前总统文在寅的观点,即中国对韩国的经济、安全及地区稳定"至关重要",反对将中韩关系政治化。

至于他对美国的态度,则是将"安全同盟"概念摆在首位。李在明明确表示,韩美同盟是韩国国家安全的核心保障,与美国关系恶化带来的损失,远大于"只站在中国一边"的代价。他支持加强美韩日三边合作,并称共同民主党若执政不会削弱这一框架。

(韩德洙先前和特朗普讨论关税等问题)

此外,李在明在近期电视辩论中称,韩国无需急于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并批评临时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接触过于仓促。他认为美国在关税谈判中并非占据"绝对优势",韩国应避免单方面让步,尤其是在面临美国"对等关税"威胁时,需通过与中国缓和关系对冲风险。

至于针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压力和技术限制,李在明提出通过多元化外交,和供应链调整应对挑战。例如,他主张在尖端技术领域减少对美依赖,同时加强与欧洲、东南亚的合作,以分散风险。

可以看到,李在明在面对中美时,并没有采取"一边倒"的态度,所以他这样做,很可能与其竞选策略密切相关。

李在明主张将经济合作与安全议题分离: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安全上依靠美国。例如,他支持深化美韩军事合作以应对地区紧张局势,同时推动中韩自贸协定升级,扩大对华出口。

但是尽管李在明主张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但其对美日韩三边合作的坚持,可能引发中方疑虑。例如,若韩国在"萨德"部署或半导体技术限制等问题上配合美国,仍可能对中韩关系造成冲击。

总的来看,李在明的对手拿前者的"亲华"立场说事,显然不明智,很可能会加深部分韩国民众的反感,反倒是让李在明拿到更多赢下大选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