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一纸停火协议的墨迹尚未干透,印度政府就迫不及待地亮出了报复的獠牙。
当阵风战机的残骸还躺在边境战场上时,莫迪政府就急切地想要转移国内外的视线,尤其针对中国媒体展开了一场围攻。
封禁了我国众多权威媒体,不仅如此还想在不容置疑的主权问题上挑衅我国。
那么印度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究竟暗藏着怎样的战略算计?
印巴纸上的停火
印巴边境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看似平静的停火协议背后,却暗藏玄机。
5月10日印巴双方宣布停火,但这场不到半个月的冲突中,印度方面的损失远超外界想象。
根据巴基斯坦方面报道,其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成功击落了多架印度战机,其中包括印度引以为傲的法制"阵风"战斗机。
更令印度军方难堪的是,他们价值15亿美元的S400防空系统也在战斗中被巴方摧毁。
说实话这场战争的结果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毕竟印度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机栽在了中国制造的歼-10CE手里,这对印度来说可不是小事。
要知道印度可是一直对这款法国战机推崇备至,认为它能够在空战中占据绝对优势。
但这次战败,恐怕不仅打击了印度军方的自信心,也让他们在国际军事装备市场上颜面无光。
然而莫迪政府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却选择了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道路。
5月12日,莫迪在全国讲话中声称"巴基斯坦的无人机和导弹在印度面前如同稻草般脆弱"。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宣布从5月13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长达10天的"三色旗巡游"活动,庆祝所谓的"朱砂行动"取得"辉煌胜利"。
明明战机都被击落了,防空系统也被摧毁了,却还要举国欢庆"胜利",但印度政府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在给民众打一剂"强心针"。
想让大家相信印度依然是个强大的军事大国,但问题是,这种遮掩真相的做法能维持多久?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印度政府为了维护这个虚假的胜利形象,甚至开始对本国民众实施严格管控。
停火协议签订后,印度政府的报复之手开始悄然伸向各个方向。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中国媒体的突然封杀行动。
"秋后算账"印度的报复清单
5月14日印度信息和广播部以"传播虚假信息"为由,下令封禁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在印度的所有新闻业务。
印媒报道,这两家中国主流媒体此前报道了印度在边境冲突中的真实损失,包括阵风战机被击落和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的细节。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印度政府这招"掩耳盗铃"玩得真是炉火纯青。
你说封就封,连个像样的解释都懒得找,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此地无银三百两"。
不过中印媒体平台解禁状况出现反转,据印度当地人士15日晚间实测证实,新华社的X账号已恢复在印度境内的访问权限,而《环球时报》账号仍无法查看。
但这与《经济时报》14日的报道形成鲜明对比,该报曾称《环球时报》账号已解禁而新华社仍被封锁。
这种信息的不一致性反映了印度对中国媒体平台管控政策的不稳定性,也暗示两印方后续措施仍不明朗。
其实印度封禁各大账号也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情了,印度政府对社交媒体的管控力度持续加大。
今年5月8日一次大规模行动中,近8000个X账号被勒令关闭,其中包括被印方认定为"不友好"国家的媒体账号。
针对中国官媒账号被封事件,印度官方人士表示,这些账号因"违反法律要求"而被限制,解封需以整改为前提。
然而对于《环球时报》账号解禁的具体原因,印方却未给出明确解释。
就在印度忙着对中国媒体和土耳其实施报复的同时,莫迪政府又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5月14日,印度外交部突然发表声明,强烈反对中国对藏南地区的命名,并重申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次挑起藏南争议的时机选择极为微妙。
就在印巴停火协议签订后不到两周,印度就迫不及待地将矛头指向中国。
这种操作背后的战略意图不言而喻,一方面转移国内民众对印巴冲突失利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试图拉拢美国等西方国家,为自己在对华关系中争取更多筹码。
在这个藏南地方印度总是挑起领土争议,争议区域包括克什米尔北部和藏南地区,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
而这片广袤的山地不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承载着两国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
2020年的班公湖冲突曾让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在边境问题上展现出务实态度。
2024年10月达成的巡逻协议,标志着两国在处理边境争议时开始采取更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为地区稳定带来新的希望。
但这次面对印度的突然挑衅,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干脆利落。
外交部发言人仅用13个字就回应了印度的声明,"这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
这种不卑不亢、寸步不让的态度,与印度方面的长篇大论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由印度主导的"转移焦点"大戏,恐怕会以闹剧收场,因为在国际关系中,实力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