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尹锡悦事件后,韩国政府就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民众对尹锡悦一直无法被定罪的行为十分不满。
近日,韩国政府突然开始调查前总统文在寅。
有人质疑韩国政府此举是为了转移视线,甚至有保住尹锡悦总统之位的嫌疑。
女儿被查
韩国政府调查文在寅是从他的女儿文多惠身上开始的。
这位41岁的"前第一千金"先是因为酒驾上了头条,随后又被扒出非法经营酒店民宿,甚至还卷入了受贿风波。
而所谓的"受贿",指的是她的前夫徐某在文在寅任期内被安排进了泰国易斯达航空,拿了高薪。
而徐某没有航空相关背景,这份高薪工作被韩国检方视作"权钱交易",怀疑是文在寅利用职权安排的。
这一判断,立马将文在寅拖入调查漩涡。
问题来了,文在寅的女婿早已成为"前"字辈,文多惠也在2021年就与徐某离婚,检方却仍锲而不舍地顺藤摸瓜,直指文在寅本人。
从整个调查的逻辑链来看,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显示文在寅直接干预了这次任命,而所谓的"岳父之力"更多是基于推测。
但韩国检方依然高调宣布传唤前总统,摆出一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架势,引发舆论哗然。
很多韩国人觉得,这不是什么司法正义,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行动。
尤其是在尹锡悦政府自身深陷危机的敏感时刻,这一连串操作看起来就更像是"甩锅式打击"。
就在检方宣布调查文在寅的同时,现任总统尹锡悦的弹劾案正走到关键节点,而最大在野党领袖李在明也刚刚在公职选举法案中获判无罪。
政坛的天平似乎在悄然倾斜,而保守派则急需一个"靶子"来转移注意力,稳住基本盘。
于是,文在寅成了这场政治风暴中的"最大公约数"。
他既是李在明的政治盟友,又是进步派的象征人物,在保守派眼中,他是可以一箭双雕的"理想目标"。
检方先对其女儿下手,再拉出前女婿,最终剑指文在寅本人,一步步铺垫,就像当年对卢武铉的追击那样有节奏有计划。
文在寅一直是个例外。
在韩国这个"总统不得善终"的国家里,他是少数几位没有因贪腐下狱或自杀的前总统。
任期内他推行检察改革、打击财阀、强化政府透明度,甚至开放青瓦台请愿平台听民意,赢得不少中下层民众的好感。
卸任后,他远离政坛,回乡种田,开了家书店,一度成了网红打卡点。很多人都觉得,这次他大概真能逃过"青瓦台魔咒"。
但魔咒终究还是追了上来。
在韩国,每一位总统卸任后都如履薄冰,因为权力交接从来不是简单的制度传递,而是一轮新的政治清算。
只要政权更替,新的势力总会急着"翻旧账",借查旧人来立新威,韩国的政治生态早已形成这样的惯性。
文在寅如今被传唤,看似是法律的正常程序,实则是旧账新算的延续,是保守派向进步阵营发出的又一次警告。
转移视线?
更令人玩味的是民间的反应。
就在文在寅被调查的消息公布后,韩国多地爆发了大规模示威。
据统计,支持进步派的光化门集会吸引了超过30万人参与,而保守派组织的集会只有2万人出席。
这种15比1的人数悬殊,说明韩国社会对于这波"清算行动"的接受度并不高,反而更多人选择了站在文在寅这边。
舆论也出现了明显撕裂。
一部分人坚信文在寅是"被冤枉的",认为现政府正是借机打压异己,掩盖尹锡悦自身的丑闻。
尤其是尹的夫人金建希此前被卷入名牌包受贿案,至今查无实据、不了了之,检方却能雷厉风行地查一个早已退休的前总统,确实让人怀疑是否"选择性执法"。
还有人讽刺说,韩国的检察系统仿佛成了某些政治势力的"私人武器库",想查谁就查谁。
当然,也有人表示支持调查。
他们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文在寅不应该因为是前总统就享有豁免权。
甚至有保守派议员挖出了文在寅任内曾称"酒驾等同于谋杀"的发言,借此攻击其女儿的酒驾行为是"自打脸",并控诉其"滥用关系私了",是对法律的侮辱。
显然,这不仅是法律攻防,更是一场话语战。
更深一层的问题,其实是韩国社会的结构性病灶--财阀垄断、权力集中、政治极化、司法工具化。
文在寅在任时试图削弱财阀影响、改革检察系统,这自然触动了保守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
如今他陷入调查,有不少分析就指出,这很可能是财阀利益反扑的延续,而检方只是"代言人"。
而现任总统尹锡悦的处境也不轻松。
他是从检察系统走出来的"半路出家"型政客,与检方联系紧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检方在他执政期间频频发难,动作频频。
尹锡悦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其实身陷多个丑闻与政治危机之中。
他的弹劾案虽然尚未定论,但宪法法院已经否决了对总理韩德洙的弹劾,为他赢得喘息空间。
不排除他背后的势力趁机反扑,重整旗鼓。
韩国目前面临的,其实是一场三重考验:
一是如何跳出"政治清算"的恶性循环,让权力交接真正回归制度;
二是如何在美中博弈的大环境中,维护国家利益而非派系私利;三是如何破解财阀垄断、司法独立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死结。
这些问题不解决,无论谁上台,谁下台,都会重复旧戏。
回到文在寅本身,他能不能全身而退,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国社会是否还能容得下一个真正清廉却不属于执政派系的人。
历史一次次证明,魔咒不是写在宪法里的,而是写在权力斗争的潜规则中。
如果这一次文在寅也难以善终,那就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而是整个体制的又一次"自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