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李连杰,生日那天摸到脖子上一颗黄豆大的硬块,第一反应不是"完了",而是"嗯,先消炎看看"。
一周后药没管用,他乖乖去做B超、CT、穿刺,像任何一个排队叫号的普通人一样,把检查单揣进兜里,回家等结果。
片子出来,医生说得干脆:良性,但边缘有点糊,切了最保险。
于是八月份,他躺上手术台,问了一句"这刀算几级难度?
"医生答:第五级D,也就是第二十级,中等偏上。
他点点头,像在片场听武指讲动作难度,心里盘算的是"行,能完成"。
手术切片确认良性,他出院第一件事不是庆功,而是回家开家庭会议。
原本只想告诉利智,结果小女儿一句"我们有权利知道"把全家都叫到客厅。
利智听完,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晚饭菜单:"生或死,我都能接受。
"镜头里,李连杰耸耸肩,补一句:"夫妻日常就这样,没啥戏剧化。
"其实私下早把后事交代清楚,连哪条围巾留给哪个女儿都想好了。
他说,公开病情不为卖惨,就想让看见的人明白:身体报警时,别拖,修好了继续干活。
四个女儿的路数各不相同:大女儿扎进硅谷写代码,二女儿穿白袍拿听诊器,三女儿哈佛毕业,四女儿哥伦比亚。
网友惊叹"真能生",他倒觉得这跟"能生"无关,是孩子们自己长成了不同的树。
他从不拿"星二代"的尺子量她们,只提醒一句:"你们的人生,别替我还债。
"
回头看,从《少林寺》的觉远到《霍元甲》的霍元甲,李连杰在银幕上打了一辈子,如今打的是一场没有对手的仗--跟自己的零件较劲。
他说得直白:"身体就是硬件,坏了就修,修完继续开机。
"没有英雄滤镜,也没有苦情戏,就是一个62岁的男人,发现脖子不对劲,去医院排队、签字、开刀、缝合,然后回家抱孙子。
普通人怕生病,明星也怕;普通人怕死,明星也怕。
区别在于,有人把恐惧藏起来,有人把它摊在桌上。
李连杰选了后者,顺便告诉旁边的人:别怕,修好了,路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