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齐倩】
"1993年,中国商船'银河号'在公海航行的过程中,GPS信号无故被美国中断,导致搁浅了三周左右。此'耻辱性'事件发生后,中国着手绕过美国卫星网络。"
11月12日,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刊文提到,最初,中国转向欧盟,希望参与欧洲的独立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计划"。但四年后,由于欧洲对所谓安全问题的担忧和该项目融资模式的崩溃,中国被边缘化,并转而开发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
如今,北斗系统由64颗卫星组成,已成为中国主导的导航系统,每日处理超过1万亿次定位请求。
报道认为,这一从被排斥到自主的历程反映了中国更广泛的国家目标:通过掌握曾经由他国控制的关键技术,确保国家安全。该历程也反映在中国近年来在极地科考、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的进步。同时,这些进步引起美西方社会的担忧。
对此,有西方学者坦言,面对中国,美欧国家的信心正变得脆弱不堪,尤其是在中国AI或量子计算领域取得进展时,这种情绪可能迅速转变为"严重焦虑"。

10月17日,千帆星座第六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发射 @我们的天空
报道称,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引发了全球关注。
"中国的航天技术与其他领先国家处于同一水平,例如欧盟、美国或俄罗斯,"美国独立航空分析师李汉明表示,北斗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和欧洲的伽利略并列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而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则作为国际空间站的"对等设施"运行。
中国的商业航天领域也在加速发展。例如,中国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正在测试中国首款可重复使用一级运载火箭,这一突破将使中国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频繁地进行发射。中国正在开发类似SpaceX星链的低轨星座系统,其中领先的"千帆星座"计划目前有约90颗卫星在轨。
美国和欧洲对此密切关注。美国太空军情报作战副主管布里安·西达里9月曾表示,一旦中国掌握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这将"令人担忧"。
《南华早报》称,随着中国在极地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类似的不安情绪正在欧洲蔓延。
10月,中国极地科考船"探索三号"完成在北冰洋的最新任务。《人民日报》刊文称,这意味着中国成为唯一能在北极密集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中国自2019年以来已推出三艘新破冰船,并正在建造更多,还建立了多个极地科考站。中国"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已在北极进行超过10次载人下潜。
中国的私营部门也在发挥作用。去年,中国推出首个极地探险邮轮品牌--66度探险邮轮。该邮轮5月起从英国阿伯丁出发,已完成了10余次穿越北欧和北极的航行,载客超过1500人。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加强海军能力。中国海军目前拥有52艘攻击潜艇,包括核动力舰艇,同时还开发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电缆切割装置和先进的声呐技术。报道称,这些技术对海底基础设施和深海采矿至关重要。
此外,中国和俄罗斯在航天和北极项目的合作加深也令欧洲担忧。总部位于德国的墨卡托中国研究所指出,俄罗斯在北极的地理优势和经验与中国能力互补,合作成效显著。
报道提及,中国在航天、极地领域的雄心不断提升。中国在"十五五"规划提案进一步明确,中国旨在巩固其"航天强国"地位,同时增强在深海、极地和低空空域等被视为国家安全关键领域的实力。

8月11日,"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准备下潜 新华社
报道同时称,这一目标推动中国迅速扩展其在新领域的影响力,从海底到北极圈再到外太空,但这也导致中国与西方产生了新的紧张关系。
欧洲人正在担心自己在这些领域落后。墨卡托中国研究所10月发布报告警告,中国的北极和航天足迹"亟需关注",可能对欧洲的利益、安全、价值观和未来经济发展构成挑战。报告称,北极丰富的金属、稀土、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对欧洲多元化能源和关键矿物供应至关重要,但欧洲开发速度缓慢。
"北极很可能是欧洲寻求减少外部资源依赖的部分答案,"英国智库查塔姆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卡佳·贝戈在10月份的一份报告中同样说,"但迄今为止,欧洲在开发这些机会方面进展缓慢,投资也一直滞后。"她担忧,欧洲将落后于中国等其他国家。
美国智库荣鼎集团中国项目高级分析师查尔斯·奥斯汀·乔丹表示,美欧对西方在前沿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仍持乐观态度,但这种信心正变得脆弱。
"这种情绪将很快转变,"乔丹称,"即使是中国取得适度的进步,尤其是在AI或量子计算方面,也可能很快引发美欧的严重焦虑。"
中国专家则表示,西方对中国活动的担忧被夸大了。他们强调,对于中方来说,投资这些战略领域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竞争的问题,更多的是加强国家的复原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单光存称,中国在航天和深海领域的投资部分是为了发展关键技术,以摆脱对西方的依赖。他指出,西方多次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等战略技术,使技术自主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
单光存认为,西方将中国的技术崛起视为对现有体系的挑战,部分源于地缘政治权力平衡的自然警惕,部分源于意识形态偏见,还有部分基于"切实的安全担忧",但单纯将中国技术发展妖魔化为地缘政治挑战"是简单化和误导性的"。
报道援引分析称,美国将中国航天进步视为威胁,实属以己度人。李汉明则提到,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里根政府"使用太空技术作为威慑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