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跑步"向北极扩张,突然甩出60多亿美元签单拉上芬兰,给人的感觉不只是焦虑,而是压迫感十足。中国早已沿着北极航线迈出步子,特朗普这一手,看起来像是被动挤进来的还击--让人不得不认真拭目以待。
特朗普的"豪赌":60亿美元买船
特朗普政府决定向芬兰采购11艘破冰船,总金额约61亿美元。其中四艘将在芬兰船厂打造,其余七艘将在美国本土、借助芬兰技术完成。
这笔巨额投入,官方说是要增强美国在北极的"国家安全"能力。但要注意:特朗普并非第一次谈及要扩充冰区舰队。他长期主张,美国应有更多破冰船以抗衡中俄在极地的布局。换句话说,这笔合同是特朗普在北极棋盘上的一次大手笔出招,背后隐含强烈的地缘斗争意味。
中国先开北极航线,构建"冰上丝绸之路"
在美国还忙着调整自身舰队布局的时候,中国已经悄然行动。前段时间,随着中欧班列受阻,一艘中国商船绕道北极开辟新航线,成为全球焦点。中国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正积极参与开发北极航线。
相比之下,美国在北极的实际行动显得滞后。特朗普捞出60多亿美元采购破冰船,很明显带有"追赶"的意味。这一次,他主动把芬兰拉进来,是想借助盟国推高自己在极地的筹码。
中国在北极事务中坚持"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原则。官方多次强调,是和沿岸国、其他有意愿国家合作,而不是零和对抗。这种外交姿态和美国直接采用军事化措置的强硬路线,构成鲜明对比。
跟俄罗斯的差距,是空前的压力
美国如今在极地的作业能力实属薄弱。官方海岸警卫队目前只有两艘极地破冰船。与之相比,俄罗斯拥有数量庞大、种类齐全、技术领先的破冰舰队(含核动力破冰船)以及在北极的多个军事基地。
俄罗斯早已将北极视为战略前哨,并围绕"北方航道"、能源资源地产权等问题展开深度布局。美国这场以破冰船为切入点的行动,实则是迫于俄罗斯压制下的被动补课。
特朗普这一招在军备投入上虽大,但单凭向芬兰买船,还远不能填补那道鸿沟。要与俄罗斯正面抗衡,美国必须围绕北极问题构建更多的多边机制、联合部署、资源整合,而不仅仅是靠一笔合同。
拉上芬兰:策略还是妥协?
特朗普把芬兰拉进这笔破冰船交易中,是出于现实需求,也可能是不得已为之的妥协。
芬兰在破冰船设计与制造领域有深厚积淀。报道指出,全球很多破冰船都是由芬兰公司设计,约80%的现有破冰船由芬兰设计;而在船厂建造的比重也相当可观。美国方面承认,美国本土造船厂缺乏快速交付此类舰船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不得不借助芬兰的成熟能力,分担技术风险与交付压力。合作之下,美国还能把"技术外溢"借机带进自己船厂。
但拉上盟友,就意味牵扯更多利益纠葛。芬兰参与后,美国的操作空间或将受限。芬兰作为北欧国家,对俄罗斯有自然警惕,这能增加北极战略的可信度。但同时芬兰也得顾及欧洲安全、与俄的邻国关系,这对美国在北极的"随意扩张"形成制约。
特朗普的"压力之举":对中国的直接回应?
中国在北极航线开拓上的实践,一定程度上搅动了全球航运格局的想象空间。特朗普此刻高价抢船动作,很明显是给中国和俄罗斯看的一手"反制"。
这一步棋不仅是军事布局,也是象征意义的对抗宣示。他要告诉世界,美国不会在极地战略上被旁观。要逐鹿冰区,他也要上场。
但挑战是。美国在极地的基础非常薄弱,时间窗口极其紧张。他这笔订单交付可能要等到2028年以后。期间,中国和俄罗斯都有可能继续扩大先发优势。特朗普这笔"先买先得"的赌注,能不能扳回局面,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