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切的背后,是美国国防体系根深蒂固的"旋转门"顽疾。前防长奥斯汀退休后直接进入防务承包商雷神技术公司董事会,202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至少672名美国政府退休人员,转身就进入大型防务公司负责对接政府的公关工作。这种军工企业与政府高层的利益绑定,让采购合同成了"熟人交易",成本和效率自然被抛在脑后。就像MRAP装甲车项目,单辆造价超五十万美元,无人机项目更是种类繁杂到维修都要单独培训,纳税人的钱花得不明不白,前线战斗力却没见着提升。
赫格塞思自己的处境也透着荒诞。一边是他高喊"改革"口号批判官僚体系,一边是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当众怒吼他"未完成任务";白宫发言人刚表态总统对他"充满信心",他就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己的工作没达到预期。这种矛盾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的实用主义逻辑--既需要有人敲打僵化的五角大楼,又容不得改革触动自身利益。而马斯克和拉马斯瓦米领导的政府效率部,虽然喊着"裁员减规"的口号,却连防务公司提出的"增加采购专业人才"需求都难以回应,毕竟五角大楼16万承包岗位的背后,牵扯着太多利益链条。

把"真正敌人"的帽子扣在内部官僚体系上,赫格塞思的信号释放得相当微妙。表面上看是揭露问题,实则是在为自身改革铺路,更是向外界传递一种姿态:美国军事力量的削弱,并非因为中俄的发展,而是内部出了"蛀虫"。但这种"甩锅式批判"难以掩盖本质--当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当制度性缺陷积重难返,仅凭几句犀利吐槽和几次人事调整,恐怕难以撼动这个"眼皮子底下的敌人"。美军的改革之路到底能走多远,答案或许不在赫格塞思的演讲里,而在那些堆积如山的审批文件和不断超支的军工项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