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实,年代剧就没有意义",这是《生万物》的创作底色。观众之所以觉得剧中人物鲜活,正因创作团队拒绝脸谱化塑造--地主宁学祥既有剥削阶级的冷酷贪婪,也有勤俭持家的侧面;封建礼教受害者费左氏,同时是深明大义、撑起家族的"顶梁柱";农民群体里,既有兢兢业业的封大脚,也有游手好闲的铁头。每个角色都有原型依托,不扭曲、不标签化,用"多面性"还原真实的人性,也让观众更容易代入情感、产生共鸣。
为了还原历史质感,创作团队全程采用实景拍摄。尽管增加了成本,但鲁南山区的风土人情、百年前农村的生活场景,都通过真实的镜头得以呈现。同时,团队也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入浪漫主义表达:绣绣娘出殡时,现实中的绣绣与母亲幻象相遇,细腻的情感在虚实交织中更显动人;大结局打破时空界限,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现实主义的叙事有了更深远的余味。
值得一提的是,《生万物》也是创作团队跳出"舒适区"的挑战--此前擅长"京味剧"的他们,此次将背景设定在鲁南山区农村,地域文化、生活习俗、语言风格都需重新打磨。但团队坚信,叙述人物与历史的逻辑是相通的:他们深入当地农村体验生活,请农民担任顾问,逐一审定细节,最终让剧中的故事与当地人口中"老人传下来的往事"高度契合,成功跨越了地域与时代的隔阂。
《生万物》的热度,不仅是一部剧的成功,更印证了年代剧的破圈密码:扎根土地、忠于真实、回归人性。未来,若创作团队能继续坚守这一理念,持续挖掘时代洪流里普通人的成长与奋斗,定能产出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而这部剧更像一座桥梁,让当下的我们重新触摸土地的厚重、感受文化的根脉--即便身处科技发达的时代,土地依然是我们的心灵归宿,那些藏在历史里的坚韧与温暖,永远是照亮生活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