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处暑感觉怎么说呢,就是那种"假装入秋",早上出门,偶尔会被一阵凉风吹得打个哆嗦,但中午一出来,咱们老铁还是和油煎丸子似的,皮肤烫得能煎个鸡蛋。老话果然没说错,"处暑天还暑,炎热在中午",尤其是午后,太阳毒辣得直戳脑门子,让人恨不得钻进冰箱里避避暑。
不管中午多热,早晚的凉意已经是实打实地有了,偶尔晚上一坐露天,胳膊腿只要不扯个外套,都觉得有那么点"冻人"。也有个朋友调侃说:"早晚两季换,感冒跟着见。"意思就是现在这个天气一不注意就容易被冷热猛切给收拾了。换句话说,秋天火速跑马,虽然暑气还残留不少,但它总归是来了。
等再过几天,那真正的"秋天代言人"--白露,也会来敲门。说起来,白露这个节气还挺有意思的,光是"露凝而白"这四个字就特别有画面感。天亮得迟了,夜凉得快了,清晨那根草叶子上的露珠看起来亮晶晶的,像个透着微光的小水球。这时候,你会感觉空气都像要换个滤镜,湿度和清爽都由它干巴巴的夏天转变成润润的秋天。
老话说得对,"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一过,吹过来的风都带着点寒气。说实话,虽然早晚凉下来了,但对农民朋友或者住在更广袤农村的老乡们来说,白露可是大忙特忙的时节。"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家里种庄稼的朋友已经开始为秋收扎场子了,尤其是种棉花的,白天忙得跟陀螺似的,还说得提前预备好仓储,别让熟透的粮食和棉花遭殃了。咱们说秋色撩人,对于老乡们来说,这景色是丰收的希望呀!
说起白露节气,还有那么点"小故事"。就是古人非常会琢磨,通过白露当天来的时间来推测接下来冷不冷,晒得多不多。比如那句直白又生动的俗语--"上午白露冷飕飕,下午白露热死牛"。今年白露就在9月7号的下午过来的,也就是说整个秋天还可能再闹"秋老虎",高温可能还会刁难咱们一阵子。不过呢,凉秋总是藏不住的,它只是爱挑逗咱们,让人忍不住一边喊热一边期待正式入秋。
还有个事儿,要说白露和雨水的关系,那也是一大看点。按经验,白露期间的降雨量直接影响着随后的天气走向。如果处暑期间没什么雨那后面很大概率会干燥缺水,甚至秋旱时代提前到场。这个落到农谚里,就是"处暑无雨干断江"。听着挺夸张的,但对于靠天吃饭的老乡来说,这就不是闹着玩的事儿。所以大家如果留意到了这个细节,那就心里要有个谱了,烧水养花都记得多点儿后备吧。
到这儿,你说说是不是错综复杂?早晚入秋,中午还猛暑,白露带冷但又能搅和出些热意,关键还是看雨水"给不给力"。所以这日子过着呢,是不是也像天气一样,有点闹腾但又值得琢磨?光是这两个节气,咱就能看到老祖宗得多通透。尽管现代人很多时候不种田,但这些节气小知识,聊起来是不是也很有生活味儿?
反正,作为经历这些天气的我们,再看看窗外太阳,把秋装先囤起来吧,凉凉的日子迟早会来的。到时候拿一杯热水,沏点花茶,看红黄点点的叶子飘起来,光想想就觉得特别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