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注意两个家庭现象。
第一,自身条件越好,结婚的要求越高。
在城里混得好,工作好,或者在体制内的女人,一定要找比自己好很多的男人。那基本上没戏。
男人条件太好,就朝三暮四,四五十岁还要找小姑娘。心是野的。
父母呢,也以为自己把孩子培养成大人物了,一般的人,配不上自己的孩子。各种找对象,各种不答应。
条条框框越多,越高,子女婚姻就越难。终于成为了老大难,还说什么"宁缺毋滥"。既然这样,一辈子都缺对象算了。反正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夫妻。
第二,独立性增加了,凭什么找一个人,束缚自己。
在二三十年前,很多事情一个人很难办妥,就是一家人都难办。
比方说,买房子,要想尽办法找亲戚朋友借钱。父母,祖父母,外祖父,兄弟姐妹,堂哥等,凑一起,才可以买一套房子。
现在呢?一个人都可以买一套房子了。特别是在大企业上班的人,一两年就赚一套房子的钱。
对于吃喝拉撒睡,完全可以点外卖,用钟点工等。
一个人就可以扛起家庭的所有,那为什么还要找一个人来辅佐呢?也没有必要找一个人,吵吵闹闹吧。
个体越独立,婚育的意愿越低;拥有的物质越丰富,婚姻的条件越高不可攀。
0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鹏程万里非一日之功。年轻人不婚,不是忽然冒出来的问题。
如果要进入婚姻,也不难,改变思维和心理就好了。
第一,一家人要形成正确的婚育观。
父母长期夫妻和睦,也有自己养老的准备;还给子女讲一讲婚姻,家庭,爱情,带来憧憬。
第二,提升家庭的屏蔽力,做人的定力。
拒绝网络里的各种焦虑,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千万不要把一部分人发牢骚的话,当成至理名言。
注意信息节食,放下手机,和面前人聊聊天,走一走。人情味多了,爱情也就在其中了。
第三,注重长尾效应,看看社会发展趋势,家庭几十年之后的设计。
当下的幸福,不等于未来的幸福。人都会变老,需要家庭的温暖。而父母会先走一步。
那些熬过婚姻,育儿难的家庭,多半是先苦后甜。
结婚的意义,就是人疲惫的时候,听到一声"爸爸妈妈",在老的时候,多了远方的牵挂。
结婚的意义,不是求富贵,非要什么物质条件,而是遇事有商量,无聊有人说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