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票房是指电影院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将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转移到另一部电影名下,或者私自截留票房收入,不上报给国家电影专资办系统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利益,也扰乱了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
偷票房的具体操作手法
- 手写票 :观众购买电影票时,收到的是手写的票据,而不是正规的电子票。这种手写票没有电影信息、影厅、时间和座位号等详细信息,票房收入没有进入国家电影专资办系统,属于偷漏瞒报行为。
- 票务系统造假 :电影院在票务系统中输入错误的电影名称,将 A 电影的票房数据按 B 电影进行上报。例如,观众实际购买的是 A 电影,但票根上显示的是 B 电影。
- 少报观影人数 :电影院上报的观影人数低于实际观影人数。例如,实际观影人数为 30 人,但影院系统上报为 20 人,10 个人的票款被影院私自截留。
- 低报票价 :电影院实际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电影票,但在上报数据时私自调整为较低的票价。例如,实际票价为 45 元 / 人,但上报时调整为 25 元 / 人,差价部分被影院截留。
- 映前退票 :电影院通过恶意退票的方式,将已售出的电影票退掉,再以其他方式处理,从而偷漏票房。
- 双系统操作 :电影院使用两套票务系统,一套用于正常售票,另一套用于偷票房操作,通过这种方式瞒报票房数据。
- 套餐票 :电影院将电影票与其他商品(如爆米花、饮料等)捆绑销售,实际只收取套餐费用,但不上报电影票的收入,从而偷漏票房。
偷票房的原因
- 利益驱动 :电影院通过偷票房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尤其是在热门影片上映时,高票房会诱使一部分影院冒着风险去尝试截留票款。
- 包场观影 :在包场观影的情况下,包场客户可能会要求更低的票价折扣或更长的映前映后交流时间,影院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减少成本,可能会选择不出票,从而偷票房。
- 监管不力 :电影市场的监管存在漏洞,一些影院利用这些漏洞进行偷票房操作。虽然国家有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偷票房行为屡禁不止。
偷票房的影响
- 损害片方利益 :偷票房行为直接导致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的票房收入减少,影响其投资回报和后续发展。
- 扰乱市场秩序 :偷票房行为破坏了电影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 影响观众体验 :观众在购买电影票时,如果遇到手写票或其他异常情况,可能会对观影体验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对电影院的信任度。
偷票房的案例
- 《哪吒 2》被偷票房事件 :2025 年 2 月,有网友发帖称《哪吒 2》因被偷票房导致 300 家影院密钥被停,损失了几千万。随后,资深电影博主 "电影温特" 回应称,实际上只有几十家影院因偷票房被停密钥,片方的票房损失并不大,损失惨重的是那些无法再放映《哪吒 2》的影城。
- 《长津湖之水门桥》和《长空之王》 :在这些影片的上映期间,也出现了影院因偷票房被片方停掉密钥的情况,片方还曾公开相关影城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