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菲律宾中期选举前夕,政局突变。一纸所谓"来自中国大使馆的支票"突然被抛出,矛头直指北京意图干预菲律宾内政。但这场政治投弹,不是为了追责,而是马科斯政权在选情逆转之下的最后反扑。
根据环球网5月4日报道,马科斯政府指控中国驻菲大使馆试图影响选举,并"出示"了一张据称来自使馆的支票作为证据。但稍具常识者都难以将之当真:中文签名、公然以官方账户汇款,这种"栽赃水平"仿佛出自拙劣剧本。用网友的话说,"就差在支票背后写明'政治献金'四个字了"。
而这场指控显然不是孤立行为。早在数周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就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点名"中国网络水军干预菲律宾舆论",紧接着,菲律宾国家安全部门迅速"接招",接连指控国内存在"中方代理人"以及"加剧社会分裂"的"外部势力"。一套流程、一次抹黑、三分熟剧本--几乎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立陶宛政治操作的翻版,连台词都没换。
选情逆转:杜特尔特家族回归,马科斯跌入深渊
危言耸听之所以成为工具,是因为局势已濒临失控。
民调显示,马科斯的支持率从年初的42%断崖式下跌至25%,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则逆势上扬至59%。这场政治地震正将菲律宾从总统家族的操控中解放出来,也预示着杜特尔特派系有望重掌参议院,进一步卡住总统议程。
一旦参议院失控,马科斯将沦为"光杆总统",其推进的亲美路线--包括美军基地扩建、南海挑衅、军费激增、修宪计划等--都可能遭遇全面阻击。于是,"干涉论"被匆匆摆上台面,只为制造对手"卖国"的幻象,掩盖自身政绩的贫瘠。
但民众不是傻子。数据显示,杜特尔特时期中菲贸易额增长三倍,中国援建的桥梁遍布吕宋与维萨亚斯,而马科斯上台后,通胀飙升至6.1%,远高于印尼(2.8%)和越南(3.5%),民生吃紧,百姓买菜都得看价格行事--谁还关心黄岩岛?
谁才是真正的"外国代理人"?
2024年7月30日,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马尼拉会见了时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
讽刺的是,马科斯政府如今大肆指责"中方干预",却选择性遗忘了自家家族的历史记录。老马科斯时期,接受中情局金援搞独裁几乎是写在教科书里的事实,如今其子又与美国签订新增四座军事基地协议,将菲律宾牢牢锚定在美国战略前沿。到底谁是"外国代理人"?公众自有判断。
而马科斯政府如今激化"国家安全"话题,其实不过是对选举失控的掩饰。毕竟,若参议院失守,其家族推动的修宪计划与军事预算将彻底泡汤,甚至影响其未来权力布局与亲美联盟网络的生存。
菲律宾正走向亚洲乌克兰?
如果说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是菲律宾被西方推上地缘政治前线的"试水",那么2025年可能是全面沉没。
马科斯政府死绑美国战车,引进4个美军新基地,不仅将南海局势推向更危险边缘,还吸引了日本自卫队"技术访问"。一个本该东盟中立的海岛国家,正被一步步挤压成"亚洲乌克兰"--一个大国对抗下的炮灰前哨。
而这场危险游戏的最大受害者,是民众。
近期黄岩岛摩擦升级,中国海警喷水警告菲律宾船只,引发菲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然而,最先感到痛的,却是菲国渔民。多地渔民协会公开抗议称,被迫退出传统渔场,收益锐减。而当年杜特尔特与中国协调之后,菲渔民反而获得更多实际权益。如今马科斯放任军方挑衅,却要基层买单。
三重危机临近,菲律宾是否还有转圜?
马科斯的短视政策,正将菲律宾引入三重危机:
第一,外交危机。中菲关系迅速冷却,恐波及数百亿美元双边贸易与投资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产品出口将遭遇寒流。
第二,内政撕裂。棉兰老岛与中央政府本就矛盾丛生,若再被贴上"代理人"标签,或触发新一轮分裂与暴力冲突。
第三,战略依附。被美日联手绑定后,菲律宾将在区域格局中失去主动权,变成战略棋盘上的"弃子",外交政策空间被彻底压缩。
反观越南,通过游走于中美之间的战略平衡,不但经济发展稳健,还避免卷入地缘对抗的漩涡。在这一点上,莎拉·杜特尔特的务实主义或许正中菲律宾民意核心。她在达沃组织的平价菜市场反响热烈,成为选战"最接地气"的符号。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菲律宾民众更看重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红利,而非抽象的战略话语。阿基诺三世时代的GDP增长,最终败给杜特尔特提出的"大建特建"蓝图,正是明证。
路线之争,还是命运转向?
这场中期选举,表面上是马科斯与杜特尔特两大家族的再次对决,实则是菲律宾在"附庸"与"自主"之间的路线抉择。前者意味着继续为美国利益代言,后者则是向地区和平靠拢、向东盟本位回归。
当"干涉论"沦为笑柄,当支票成了纸老虎,当民族主义也难掩菜篮子的沉重时,菲律宾民意或许已在悄然转向。
这不仅是杜特尔特家族的翻盘,更可能是菲律宾战略命运的真正转折。选择务实、保持平衡,才能真正走出风暴。否则,"亚洲乌克兰"的命运,也许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