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2024年GDP约4.66万亿美元,若按IMF对印度2026财年4.19万亿美元的预测计算,印度需在接下来两年内年均增长超9%才能实现反超。
但现实是,印度经济增速已从2023年的9.2%显著放缓,且面临制造业短板难补的困境,尽管莫迪力推"印度制造",但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远低于中国峰值期的32%。
印度央行预测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制造业增长仅6.5%,电子、汽车等关键领域仍依赖中国零部件进口。
俄媒援引消息人士称,印度若强行与中国"脱钩",其供应链断裂风险将直接冲击经济增长,这正是印度一边高喊"抵制中国",一边对华贸易逆差却在5个月内扩大至387亿美元的尴尬根源。
而为了刺激经济,印度政府计划在今年8月推出新一轮资产货币化计划,财政部长西塔拉曼也承诺"推进结构性改革"。
然而,土地征收难、劳工法僵化等问题长期阻碍外资流入,压缩了基建投资空间。印度央行年内两次降息,但私营部门投资仍未见显著回暖。
至于莫迪2047年成为发达国家的愿景,门槛也是极高的。印媒发布的《2047年发达印度愿景》提出,印度将成为30万亿美元经济体,人均年收入突破14005美元。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2047年以前都超高增速,但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经济体量扩大,增速自然放缓是普遍规律。
更现实的问题是,印度能否解决增长失衡。目前,该国1%人口掌握40%财富,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若无法提升教育质量、创造高质量就业,仅靠少数IT和金融服务业的繁荣,难以支撑全民收入跃升。
从"朱砂行动"到GDP狂欢,印度政府似乎陷入了一种"自嗨式外交":用精心编织的数据和口号替代实际成果。
日本15分钟敷衍会面、美国媒体无情揭穿、GDP超越的时间游戏,暴露出这种策略的致命缺陷,国际社会早已看穿印度"用谎言堆砌胜利"的套路。
正如《印度快报》所言:"当'赢麻了'成为国家常态,真正的危机就会被掌声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