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SK、现代、LG集团会长将组团访美
今年8月,李在明访美前特意打破 "先美后日" 惯例,访问日本协调立场,还研读特朗普著作研究其谈判风格,最终促成韩美在造船合作、能源采购等领域达成共识。
作为"回报",美国将韩国出口关税降至15%,大韩航空随即宣布斥资500亿美元采购波音飞机,形成 "政府谈框架、企业填内容" 的联动模式。
安全层面的绑定同样紧密,李在明虽拒绝了美方 "提升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 的要求,但仍明确表态 "与美国站在同一供应链体系中",通过强化韩美同盟换取安全保障。
这种 "经济让利,换安全背书" 的逻辑,构成了对美 "先手牌" 的核心。
尽管策略设计精巧,但李在明的 "平衡术" 正面临内外双重挑战。
特朗普曾在白宫会见李在明
外部层面,中美对韩国的期待存在本质冲突:美国希望韩国在芯片联盟、供应链重组中明确站队,近期就施压韩国限制对华半导体技术出口;
而中国对 "选择性合作" 保持警惕,期待韩国在关键领域拿出诚意。
财阀的双重布局也暗藏风险,一方面,三星、现代等企业将生产线向美国转移,带动零部件供应商同步外迁,已引发韩国国内 "产业空心化" 的担忧;
另一方面,韩华海洋既向美国费城造船厂投资数十亿美元,又依赖中国市场的船舶订单,这种 "两头押注" 在供应链紧张时极易陷入被动。
从现实效果看,"桥梁国家" 的定位仍停留在构想阶段。李在明的 "两手牌",目前更像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而非长期战略。
李在明陷入了两难境地
在中美博弈常态化的背景下,韩国的 "平衡术" 注定是场高难度的钢丝舞。
李在明能否真正跳出 "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 的传统困境,不仅取决于其外交技巧,更要看韩国能否在大国需求与自身利益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