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找到3年多打不垮乌克兰真相,美以同遭危机,一场大战或难避免

2025-07-21 16:55  头条

俄罗斯发现一件事,这3年不管怎么打击乌克兰的军工、能源、电力,可他们的武器还是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前线。

直到美国"截胡"给瑞士交付爱国者防空导弹,要求优先提供给乌克兰。

普京这才意识到,三年久攻不克的乌克兰战场背后,藏着一场俄军迟迟才看穿的隐形战争。

"大后方"不在基辅,而在布鲁塞尔

俄军作战室的地图上,红色标记曾密密麻麻覆盖乌克兰全境:兵工厂、发电站、铁路枢纽......三年来超过一万枚导弹和数万架无人机如雨点般砸向这些目标。

克里姆林宫的逻辑简单直接:摧毁乌克兰的战争机器,泽连斯基自会低头。

然而,美国已经洞察到俄罗斯的这一企图,他们这次是正式打一场"代理人"战争,特朗普命令北约将军费提高到5%,北约出钱,美国出军火,然后运输到乌克兰。

美国虽然落得了一个霸道名义,可也变相提高了在北约的话语权,以及上千亿美元的军火费。

打赢了,美国也是瓜分利益的最大受益者,打输了,美国也卖了许多的军火,怎么看都亏。关键是,北约的德国、英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也都答应了。

这也是为什么,乌克兰真正的"心脏"不在国内。

其实从一开始,乌克兰的主要支柱就不在国内,俄罗斯说是和乌克兰打,消耗的只是乌克兰的人和物资,主要的军火力量来源于北约。

荷兰与加拿大每月稳定输送2000枚炮弹,挪威豪掷5亿欧元狙击俄军无人机,德国则直接搬出库存的豹2A7坦克。

爱国者导弹产能暴增400%,年产量从3376枚飙升至13773枚。

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的订单排到了2027年,股价随之飙升30%-50%。乌克兰本土挨炸的设施,不过是北约庞大供应链上的"前线仓库"。

尤其是,这次美国是发了狠的要给乌克兰鸟枪换炮,等再耗一两年时间,乌克兰换上全面的北约装备,那就更不好打了。

或许,这也是俄罗斯为什么猛攻的原因之一。

从高加索到黑海的背叛潮

除了俄乌战场,普京桌上的坏消息其实并不少,黑海舰队旗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这艘命运多舛的巨舰历经八年维修、遭遇浮船坞沉没和甲板大火后,终因技术老化和资金枯竭面临拆解。

另一方面,俄罗斯将成为二战后首个无现役航母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黑海制海权彻底滑向北约。

当俄总理米舒斯京2025年7月18日签署终止俄德军事技术合作协议时,柏林的反应异常平静。这份始于1996年的协议早已名存实亡,如今的德国已经成了俄罗斯的对立方。

阿塞拜疆对俄罗斯记者动粗,亚美尼亚扣押俄公民财产,格鲁吉亚暗渡陈仓向乌运送武器。

沙特阿拉伯停止供应石油钻机部件,转头与美国签下120亿美元军售大单,印度悄悄减少俄油进口,中亚伙伴纷纷疏远。

在这周边频频被刺下,朝鲜这个多年来默默无闻的亚洲小国,反倒是成为莫斯科最后的救命稻草。

2025年上半年,平壤向俄输送500万枚炮弹和300枚战术导弹,甚至派出3万士兵投入库尔斯克战线。而俄罗斯也会反馈给朝鲜更高的军事技术。

这对双方来说很划算,朝鲜没事就窝在家里遭军火,又没地方用。

几十年来也攒下不少家底,这次也算是趁机清一清,用它们换点新技术,也算是废物利用。

柏林最后警告

2025年俄军费飙升至13.5万亿卢布(约1700亿美元),国家财政每3块钱就有1块变成了飞向乌克兰的导弹,创下苏联解体以来最高纪录,却仍不足北约军费的十分之一。

为填补黑洞,俄罗斯央行将利率抬高至17%,卢布对美元一年内暴跌35%。

俄罗斯的工业体系正退化为畸形单腿巨人,前线的弹药消耗曲线暴露了更多危机。

乌军"海马斯"火箭炮系统瘫痪了俄占区60%铁路枢纽,顿巴斯煤炭与钢铁无法运出,兵工厂原材料告急。

尽管俄军每月生产3万架无人机,但红外传感器和稀土永磁体依赖中国供应。锆、铪等导弹必需金属90%来自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生产被卡住命脉。

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北约和美国也算是正式介入战争,俄罗斯方面不再客气。

外交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如果某些国家允许乌克兰使用武器袭击俄纵深目标,俄有权利对这些国家的军事设施发动打击。

前几天,俄罗斯就用无人机攻击了波兰的一家木材厂。

波兰总统在6月份刚说了,会继续在军事和战略上支持乌克兰,而俄罗斯对北约喊话要求解释为什么会攻击波兰木材厂的事情,沉默面对。

这就很明显了,俄罗斯在警告北约:谁插手,这就是下场!

这不是虚张声势,在她身后,试射场的"榛树"高超音速导弹竖起:11分钟到柏林,13分钟抵罗马,15分钟炸巴黎,16分钟轰伦敦。

当北约32国在布鲁塞尔举杯庆贺军援协议时,俄军已在哈尔科夫-顿涅茨克-扎波罗热战线集结130万大军。

普京需要一场库尔斯克式决战,在乌克兰换上全副北约装备前碾碎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