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的爆发,让全世界都震惊不已。
最近,它向乌克兰发射大量导弹,摧毁了包含马达西奇工厂在内的多处目标。
这场看似遥远的冲突,却与我国有着莫大的关联。
我国企业在乌克兰投资设厂多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马达西奇工厂,俄军的猛烈炮击让这家工厂几乎报废,也给我国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我国虽然有部分人会觉得当年"背叛"我们的马达西奇是自作自受,但也有人担忧,这投资的45亿,到底该由谁来赔偿?
一、俄打向马达西奇工厂
当时,很少有人料想到,这场看似强横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会持续如此之久。
战争一开始,俄军实力强大,兵力远超乌克兰。加上俄罗斯出兵迅速,普京提出的速战理论,让大家都认为这场战争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然而事与愿违,战火不但没有停息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双方伤亡惨重。
其实,在战争初期,俄罗斯曾多次主动与乌克兰进行谈判,希望能早日停火。但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屡次拒绝俄方的谈判请求。乌克兰之所以能够这么嚣张地对抗俄罗斯,主要是因为它获得了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的大力支持。
这也正是这场看似局部的俄乌战争,暗藏着更大的国际博弈。众所周知,乌克兰一心想加入北约,这让俄罗斯深感威胁。
近年来,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惜遏制俄罗斯的发展。它与西方国家联手,对俄罗斯进行种种制裁。
但是,西方国家表面上声称要促成俄乌停战,却又暗地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装备。这些武器并非免费提供,乌克兰需要支付高价购买。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乌克兰得以与俄军对峙至今。
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真正受益者,并非俄罗斯或乌克兰,而是那些军火商与西方国家。乌克兰为购买武器,已经欠下了巨额外债。
专家预测,即便乌克兰全民不吃不喝20年,也无法偿还这些债务。而俄罗斯也因其压制,经济受到重创。唯有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伸出援手,俄中关系因此日益密切。
在这种局面下,俄罗斯只能不断升级打击力度。
二、背后的原因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马达西奇工厂多次遭到俄军的导弹袭击。俄罗斯频繁瞄准马达西奇公司,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马达西奇公司为乌克兰无人机和战斗机提供关键的发动机装备,因此,俄罗斯试图通过打击马达西奇公司削弱乌克兰的军事能力。
这也是俄罗斯的报复行动。不久前,乌克兰的无人艇袭击了一艘俄罗斯石油运输船,俄罗斯方面称这是在报复乌克兰的袭击行动。俄罗斯的这次袭击马达西奇可以视为"以牙还牙"。
此外马达西奇公司曾与中国企业有过恩怨。这家乌克兰公司曾拒绝向中国转让发动机技术,引起中国军迷的不满。因此这次马达西奇遭袭,也有人认为这是为我国"报了仇"。
无独有偶,就在俄军轰炸马达西奇的同时,乌克兰军队也对俄罗斯境内的军事目标发动了反击。乌克兰使用无人机对俄罗斯的贝尔哥罗德州进行了袭击,造成至少11人死亡。看来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在利用无人机等新技术展开非对称作战。
俄乌战争仍在激烈进行中,战场形势变化莫测。俄军为削弱乌克兰的军事实力,极有可能会继续袭击像马达西奇这样的重要企业。
三、马达西奇工厂和中国的纠葛
马达西奇工厂原本是苏联时期闻名世界的发动机制造商,主要为固定翼飞机供应发动机。
1991年苏联解体后,马达西奇工厂失去了原有的政府支持,订单骤减,营收直线下滑。
2015年,乌克兰政府更将其排除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公司"之外,马达西奇工厂眼看就要倒闭。
就在马达西奇工厂濒临死亡之际,2016年,一家中国公司出手相救,收购了56%的股份,并在中国重庆建立生产基地,使马达西奇工厂重新焕发生机。
但好景不长,乌克兰政局倒向美国,原本对马达西奇工厂不闻不问的态度发生转变。2019年,中国企图全面收购马达西奇工厂,遭到美国的强力干预。美国认为中国没有资格获得乌克兰航空技术,向乌施压阻止交易。
就在此时,泽连斯基上台成为乌克兰总统,他进一步采取行动切断马达西奇工厂与中国的联系。2021年,泽连斯基下令对投资该工厂的中国机构和人员进行制裁,禁止他们进入乌克兰,并冻结在乌资产。
随后,泽连斯基更是直接将马达西奇工厂100%的股份收归国有,连中方已经拥有的56%股份也被强行收回。
中国对乌克兰的所作所为愤怒不已,决定采取法律行动。2022年,中方向海牙国际仲裁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乌克兰赔偿逾45亿美元。
但当时的国际环境复杂,中国也只能忍气吞声,暂时放下此事。
没过几年,局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乌克兰与西方关系日益密切,甚至公开寻求加入北约。俄罗斯对此感到威胁,最终选择武力干预。两国爆发了冲突,战火很快烧至马达西奇公司工厂。这原本已经被乌克兰政府强行收回的工厂,再次遭到俄军猛烈轰炸,元气大伤。
俄罗斯的这一举动无疑将中乌之间的经济纠纷升级为国际政治事件。外界对各方态度看法不一。有人认为乌克兰应对中国的损失负全责,是乌克兰先背弃了协议;也有人认为俄罗斯动用军事手段破坏民用设施不当,应该承担责任。
中国方面,则一直坚定立场,认为乌克兰应对此事负主要责任。多年前中方在乌克兰经济艰难时提供帮助,乌克兰却背信弃义。如今工厂被毁,中国的损失更大,乌克兰有义务进行赔偿。
然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乌克兰也面临外交环境的困境。一心想依靠美国,却难以从西方获得实质性支持。如今,举国资源都投入到与俄罗斯的战争之中,更无力偿还中国的投资。
中国必须保持理性和坚定。乌克兰的处境困难,不能成为其背信的借口。中国将继续坚持原则,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本国利益。与强权政治相比,经济命脉才是中乌真正的纽带。只有互利共赢,才能开启和平之门。
四、我们该何去何从?
45亿美元,这个巨大的数字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损失。它揭示了一个不负责任国家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的破坏。当乌克兰政府拒绝偿还对中国企业的巨额债务时,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信誉受损,规则受挑战,合作受阻。
乌克兰的行为无疑违反了双方的合同协议。按理说,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损失。然而考虑到乌克兰当前的经济困境,单纯依靠诉讼可能难以奏效。何况漫长的诉讼只会让问题继续恶化。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谈判,用其他利益换取欠款?这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中国可以向乌克兰提供投资支持、优惠贸易条款或者直接的经济援助,来间接补偿损失。但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作出一定的让步。在国家利益和实际损失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中方的难题。
当然,中国也可以通过施加外交压力,让乌克兰履行其国际责任。毕竟,商业合同的公正执行是每个成员国都应恪守的国际准则。如果任何一方可以随意拒绝履约,国际经济秩序就会土崩瓦解。
中国可以联合其他国家,要求乌克兰政府正视问题。一个共同的声音也许更有分量。如果乌克兰继续抵赖,那么全球范围的制裁也将是选项之一。
诚然,这45亿美元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有限。但其对国际秩序的潜在破坏不容忽视。今天是乌克兰,明天可能是另一个大国。这种连锁反应可能让全球陷入不确定与动荡。
因此,中国必须果断行动,同时展现最大的战略定力。通过各种渠道,让乌克兰认识到风险,促其尽快履行义务,避免事态扩大。与此同时,中国还应加强国内企业的风险防控,减少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五、笔者认为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必须坚定自身立场,并与其他负责任国家合作,维护全球经济稳定。
追讨损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避免动荡蔓延,共同守护一个公平、透明、可持续的国际经济体系。这需要全球所有国家的努力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