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经过我同意了吗?"
这句话,可能在十年后的某个下午,在你给孩子递水果时,他会头也不抬地问出来。也可能是在二十年后,他给你打电话时,顺口提了一句。到时候,你怎么回答?
你可能早就不记得十年前那个普通的下午,你随手发的那张满分成绩单了。当时朋友圈下面一水的"别人家的孩子",那种感觉,确实挺好的。可你忘了,孩子第二天从学校回来,一句话不说,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就自己回了房间。
问了半天,他才闷闷地说,班上一个同学把你发的朋友圈截图打印了出来,就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全班同学进进出出都能看到。那张照片,你还特意选了张他笑得最灿烂的。
这种事,一开始觉得是小题大做,孩子玻璃心。可后面听到的事,就让人笑不出来了。
有个妈妈,孩子半夜发烧,带去做雾化。孩子又哭又闹,脸皱得像个小老头。当妈的心疼,拍了视频发到家族群里,想让家里人心疼心疼。结果呢?孩子的舅舅觉得好玩,顺手就转发到了抖音上,还配了个搞笑的音乐。
谁也没想到,火了。
三十多万的点赞,上万条评论。有人说"这孩子长得真丑",有人说"现在的家长真会玩",各种各样的话都有。后来孩子不知道怎么看到了,整整一个月,见到舅舅都不再开口喊一声。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只知道,那个最亲的舅舅,把他最狼狈的样子,拿给所有人笑话。
你以为这只是面子上的事?有些你看不到的角落,事情比这要复杂。
一个孩子的姓名,加上他的出生年月日,再配上一张刚出生时戴在手腕上的医院手环照片……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珍贵的回忆,但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一套可以拼接起来的"身份资料"。
这些东西能干嘛?有人专门在网上收这些碎片信息。拼凑起来,就可以去申请一些乱七八糟的贷款或者信用卡。美国那边有人统计过,每年差不多有一百万个孩子,在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背上了贷款,平均每个人两千多美元。等到他们十八岁,想自己贷款买车或者上学,一查征信,才发现早就一塌糊涂了。
这笔债,谁来还?这口锅,谁来背?
孩子的心,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
英国有过一个持续很久的观察,他们找了五千个家庭,一直跟着这些孩子长大。最后发现,那些从小生活就高频率暴露在网上的孩子,到了十一岁的时候,出现社交焦虑的可能,比别的孩子高出快三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从小就活在镜头里,活在别人的评论里。他今天穿什么衣服,考试考了多少分,甚至摔了一跤哭得很难看,都会被"观众"点评。慢慢地,他会习惯性地看别人的眼色,连哭都不敢大声,怕被人说"不坚强"。他的人生,好像一场给别人看的表演。
有人说,我发朋友圈分组了呀,只给最亲的亲戚朋友看,这总没事吧?
可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手滑"。你也不知道谁会觉得"这没什么"就截图发给了别人。那个把孩子哭闹视频发到抖音的舅舅,他就是"最亲的亲戚"。可他没觉得这是什么隐私,他只是觉得好玩。你的"分组可见",挡不住别人的一念之间。
更让人无力的是,网络是有记忆的,而且是永久记忆。
你今天觉得好玩发上去的一段视频,他三岁光着屁股在院子里跑的样子、五岁第一次学骑车摔得四脚朝天的样子、七岁在舞台上忘词吓哭的样子……这些东西,会永远留在某个服务器的角落里。
等他二十多岁了,大学毕业,穿着整齐的西装去一家大公司面试。面试官在电脑上敲下他的名字,想看看他的公开信息。结果搜出来的第一条,就是他三岁时的那段视频。
那场面,再好的口才也圆不回来。
那是不是就不能分享了?远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想看看孙子长什么样了,长多高了呢?这也是人之常情。
其实,换个方式就行。
孩子能听懂话了,发照片之前,拿着手机给他看看,问一句:"这张照片,妈妈可以发给奶奶看吗?"别小看这一句,这是在告诉他,他自己的事情,他有权做主。尊重,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
或者,有个更温暖的办法。
把那些你觉得珍贵的照片,都打印出来。买一本厚厚的相册,一张一张塞进去。周末的下午,阳光好的时候,陪着孩子一起,一页一页地翻。你可以告诉他,这是他一百天的时候,那是他第一次走路的样子。这种触感和记忆,比手机屏幕上的点赞,要真实得多。
孩子不是我们业绩的证明,也不是我们社交圈的流量密码。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想要保护的东西。
我们随手一点的"发送",可能就是把他的一部分,永远地、不经他同意地,交给了这个数字世界。在他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之前,我们,是他唯一的防线。
下一次你想分享孩子的某个瞬间时,可以先停一下,问问自己: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愿意被这样公开吗?
这样,等到很多年后,孩子再问出那句:"妈,你经过我同意了吗?"
你就可以坦然地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我问过,你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