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突然满街跑?中国城市,到处都是白皮肤蓝眼睛,问路的,吃东西的,提着大包小包的老外,一个劲儿的用破汉语喊"好吃、便宜、再来一份"。之前谁想得到,东北早市、三亚海滩、小吃摊全给人家围住了,一拍脑门,还以为自己去俄罗斯旅游了呢!
免签才刚刚落地,就有俄罗斯人在手机上发疯求推荐,什么好玩,去哪必须打卡,微信朋友圈直接成了俄罗斯人中国旅游小组。北方城市挤满了异国面孔,各地夜市像开了国际展,连烧烤摊老板都学会了几句俄语,翻译软件都用得比导航还顺溜。
免签一年,说走就走。俄罗斯老哥们来了,"来中国玩比在自家边上玩都省心",拍照、购物、刷短视频。一堆俄罗斯人围在商场柜台,用卢布当场结账,菜单直接上中俄双语。
钱花得快,饭吃得香,拎箱子的比拎包子的还多,商场、茶叶店、羊绒店,啥都一套一套买。三亚游客能把大海滩搅得乌泱乌泱,大东海每一块沙滩上都能碰上俄语聊天的。
城市的变化翻天了。以前老百姓凑热闹排队抢特价菜,现在挤着跟俄罗斯人同桌吃烤鱼。白天俄罗斯大叔在菜市场挑黄瓜,晚上俄罗斯姑娘在夜宵摊喝啤酒,随便一转角都能看见人家自拍发朋友圈。
有的人说,免签让中国更开放,经济也跟着水涨船高。钱包里还没捂热,老板乐呵呵,一年生意好几倍。旅游收入直接嗖嗖往上飙,2024年不到半年,创收的数据就过八百亿美金,餐饮小老板、出租司机都看出来赚头。
可不是所有人觉得这事儿就全好。有大爷拍着桌子说,外地人多了,东西贵了,看个病、买个房有更费劲。也有人担心安全,怕乱七八糟的事混进来,"中国还是中国么?"
可等外地人真来了一趟,发现老百姓比想象中义气,手机扫码、地铁、夜市全步骤他们都能搞定。菜市场、夜宵摊、理发馆的老板,俄语不会讲用手比划也行,支付宝、微信能直接绑VISA卡,别说老外傻眼,就连本地老太太看得都瞪眼。
珲春这小地方,街上竖起俄语招牌,商贩见了俄罗斯面孔就来一句"你好"。市场摊主学会念"土豆、便宜",有的还专门弄小翻译器。让人感觉,这买卖做的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曾经说中国落后、脏乱差的新闻,开了免签、来了游客,都给拆穿了。俄罗斯老哥专门拍视频,什么高铁、地铁的大厕所、超市道道干净,"在中国吃饭都不用担心手机丢,搁桌上没人碰",夸深圳是未来世界。
中国人其实脸上平淡,心里却明白,这场热闹背地都有账算着。旅游挣钱、形象也好看点,可真落到小城市,每月房租补贴工资,啥都没变快。只是生意多点,但人流太多治安会不会跟不上?有人担心有人不管。
国际局势复杂了,俄罗斯想去欧洲难上天,中国这边一开免签,就成了他们的第一个选择。怕欧洲限制,怕办证麻烦,图中国好说话。有人说"人多了不见得好",也有人说"让人看看中国到底有啥牛的"。
新闻里写着好多城市要冲国际化,景区票价涨了不说,服务能力也上去了,什么自助讲解器、网络攻略,外国游客用得比本地人都顺。大排档翻台率、旅馆入住率都涨,钱才是第一动力。
外地游客曝的中国新鲜事,几分钟视频,点赞刷成几万。三亚火了、成都重庆也火了,每个地方都成了热搜。有人专门统计进出中国的人次,半年涨到三千多万。这钱最后流到谁手里呢?真说不清。
机场一排排航班都是刚开的直飞线路,从北上的热门城市到边境冷门点,俄罗斯人三五成群下来,拉着行李箱,直奔吃喝玩买。没了签证的羁绊,来中国一点障碍都不剩。早上买豆浆,晚上买毛线袜,乐在其中。
除了冬天北方热闹得不行,南方城市也各有各的玩法。长沙有火锅,哈尔滨有冰雪大世界,昆明的鲜花摊儿,啥都成了"必打卡"。成堆的俄罗斯游客坐在江边,看着夜景聊天发呆,无事可做也觉得新鲜。
支付方式让老外佩服得不行。别的国家还用现金找零,中国大爷大妈扫一扫,俄罗斯人一用就会。卖煎饼的、卖羊肉串的,都接受二维码,有人还专门录视频说"在中国连银行卡都不用带"。
放在过去,申请签证费时费力,谁也懒得跑。现在说走就走,航班点到点直达,速度比转地铁都快。政策一放开,老外一窝蜂,景区、餐馆大排长龙,本地人有怨气也有人摩拳擦掌等着赚钱。
城市一天天变样,外地人多了,夜市的吆喝声夹杂俄语,公交地铁上全是俄罗斯小团体。有的夸方便,有的觉得不习惯。小孩学俄语,大人你一句我一句跟着学;有人担心人太多生活节奏都变了。
明面上看,中国越来越进步,旅游软硬件牛的一批,外国游客先是懵,后来就是惊讶,天天拍,天天晒。可生活到底是不是变好?大家心里都有数。
有的人觉得,免签带来的好处多,经济活了人气旺了。也有大妈抱怨:"老百姓排队买早饭得等老外先挑。"城市到底该不该这么放?有的人说能带动城市繁华,有的人觉着应给本地人留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