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总面积大约64万平方公里,沟壑纵横,由于黄土孔隙很大,质地疏松,透水性很强,具有较高的湿陷性,抗冲刷能力很差,可是当地的降水又非常的集中,所以黄土高原也是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经在自己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将黄土高原称之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联合国也曾经将黄土高原认定为"无可救药",然而经过新中国七十年的治理之后,这里早已大变样...
曾经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其实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周人就是起源于黄土高原,最早的"井田"其实也是出自于黄土高原之上,从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到之后的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黄土高原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区之一,黄土高原以南的西安,更是中国数千年的经济文化中心。
直到宋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才开始逐渐的向东移动,黄土高原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开始逐步的下降,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的环境也开始逐步的恶化。
从另一个方面而言,黄土高原一直以来都有人类的活动痕迹,所以这里也就成为了受人类活动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原有的植被可谓是所剩无几。
在西周时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平原,山地,丘陵以及塬地上其实都有森林的,森林覆盖面积高达53%,黄土高原的环境恶化其实是随着人类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渐上升,而逐渐下降的。
在铁器出现之后,黄土高原的人口规模开始逐步的扩大,人类开始在其上修建房屋,烧炭取暖,烹煮食物。
这都导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森林和草原大多数都被开垦为耕地。而且随着秦国对犬戎等少数民族的征讨,秦国所代表的农耕文明也逐渐的开始占据黄土高原之上游牧文明的控制区,更多的森林和牧场变成了农田。
但是直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也只是从西周时期的53%下降到了40%,然而在经济空前发达的唐宋时期,这个数字快速的下降到了33%,明清时期更是下降到了15%,清末由于大量的难民为了躲避战火前往黄土高原深处垦荒,这个数字进一步的下降到了6.1%。
而黄土高原的环境恶化,其实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反应和危害,我们都知道黄河之所以被称之为黄河,就是因为河水中充斥着大量的泥沙,泥沙越多黄河的水质其实也就越差。而黄河90%以上的泥沙其实都来自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环境越差,黄河的水质也就越差,黄河带走的泥沙越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就越严重。
由于水土流失的影响,黄土高原也就变得愈发的沟壑纵横,这实际上都是地面被侵蚀的结果。但是比起下游所承受的灾难,这些其实都不算是什么。由于上游的泥沙过多,所以下游的河床也会不断地被抬高,而这也会导致黄河改道,而黄河每次改道都会出现危害巨大的洪水。
今天的开封市地下至少埋藏着春秋时代以来的七座古城,宋代的开封府大约在今天开封市地下的8-10米处...
宋代以后,黄河几乎每两年都会发生一次洪灾,而在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每一百年都会发生一百三十次洪灾!
事已至此,不治理黄土高原已经不行了,因为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所涉及到的,远不仅仅只有当地而已...
七十年的治理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经过了五个阶段: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工程-新时代科学治理。
最开始的坡面治理是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所推出的,有着当时的时代特点,那就是兼顾根治黄河和发展生产的双重目标,总得来说就是在坡面建设梯田,减少坡长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但是实际作用很小。
联合沟坡治理,则是将梯田和淤地坝结合起来,淤地坝的拦沙能力确实不错,所以这个方法也算是切实可行。
小流域治理则是发源于欧共体对阿尔卑斯山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每个小流域的自然特点,制定适合自身的治理方式,进而达到最终保护环境又保护农民收入的目的。
而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政府开始更加重视环保问题,随后便在黄土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而这也使得黄土高原达到了当地有人类活动以来森林覆盖率的最大程度,西周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为53%,而2017年我国执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政策之后,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5%,1993年这个数字还仅仅只是31.6%。
而黄河每年泥沙量已经下降到了两亿吨以下,基本上达到了无人类干扰的原始农业时期。至于今天,我们正在尝试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治理黄土高原,在保全农民收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黄土高原的耕地,同时在更多的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将黄土高原打造为真正的"绿水青山"!
黄土高原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于我们的不放弃,这里原本就是有植被,有草原,有森林的,所以这里一定也可以恢复,这里不是撒哈拉沙漠!而黄土高坡的今天,也是一句话的真实写照,那便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