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军事干预暗藏多重战略目标。首先是巩固戈兰高地控制,通过武装德鲁兹人在叙利亚南部建立宽约50公里的缓冲带,将叙政府军活动范围推离以叙边境。其次是削弱美国影响力,当特朗普政府试图促成叙以关系正常化时,以色列却以空袭展示"自主行动能力",迫使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归属问题上让步。
这种强势姿态引发地区力量重新洗牌。土耳其装甲部队在伊德利卜省边境集结,伊朗则加大对阿萨德残余势力的支持。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叙利亚41个部落的抗命行动标志着中央权威的彻底瓦解。这些曾支持朱拉尼推翻阿萨德的部族,如今公开宣称"大马士革的命令不过是废纸",预示着叙利亚将进入军阀割据的新阶段。
持续一周的冲突已造成超过7.9万人流离失所,仅7月17日单日就有2万人逃离家园。国际移民组织报告显示,苏韦达省80%的医疗机构因战火关闭,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激增300%。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明确谴责以色列空袭,海合会则发表声明强调"叙利亚主权不可侵犯"。
内塔尼亚胡(资料图)
但大国博弈仍在继续。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将冲突定性为"误会",却默许以色列在停火协议中要求叙利亚南部三省非军事化。中国外交部则强调"叙利亚主权必须尊重",成为安理会唯一明确反对干涉内政的声音。这种立场差异凸显出中东地缘格局的复杂性--当以色列F-35战机在叙利亚领空呼啸时,真正承受苦难的仍是这片土地上的普通民众。
内塔尼亚胡或许暂时转移了国内矛盾,但以色列的军事冒险正在重塑中东权力版图。朱拉尼政权的崩溃、41个部落的觉醒、德鲁兹人的半自治,这些变化如同多米诺骨牌,正在将叙利亚推向更深的动荡深渊。而国际社会若不能找到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恐将陷入"冲突-干预-再冲突"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