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乌克兰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就把俄罗斯看作了"重大威胁"。在此前的三年中,西方集团对俄罗斯进行了各种抵制,从科技领域到经济领域,从政治领域到能源领域。就像俄德之间的海底天然气管道,就在此期间遭到暴力破坏。值得一提的是,这样暴力破坏海底管道的做法,也拉开了波罗的海海底的"新战场"。
俄乌冲突
参考消息网报道称,去年的时候,芬兰和德国的电缆被破坏;芬兰和爱沙尼亚之间的电缆,也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损坏;还有拉脱维亚和瑞典的海底光缆,也在上个月被破坏。不仅于此,俄罗斯电信部门在最近指出,部署在波罗的海的电缆已经被破坏。
当然,这对欧洲国家有很多好处。美国长期在欧洲安全事务中扮演主导角色,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积极推动欧洲国家制裁俄罗斯。欧洲国家跟随美国对俄打击,有助于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在北约框架内获得美国更多的安全承诺和政治支持。例如东欧一些国家,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希望通过紧密配合美国对俄政策,换取美国在军事部署和安全保障上的倾斜,增强自身在地区内的政治地位。
美国提供的援助
而且,在部分欧洲国家内部,对俄采取强硬态度成为一种政治动员手段。政府通过展示坚决打击俄罗斯的立场,激发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热情,暂时凝聚国内政治共识,缓解国内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分歧。比如一些面临选举压力的政党,将对俄强硬政策作为争取选民支持的工具,营造团结对外的政治氛围。
欧洲国家长期依赖俄罗斯能源,但制裁俄罗斯促使它们加快能源转型和市场多元化步伐。虽然短期内面临能源短缺和价格上涨压力,但从长远看,这为欧洲摆脱对俄能源依赖提供契机。一些欧洲国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同时积极开拓中东、非洲等地的能源供应渠道,有望重塑能源市场格局,增强能源供应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能源
同时,俄乌冲突刺激了欧洲军工产业的发展。欧洲国家为了增强自身军事力量以及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加大了对军工企业的订单投入。军工企业获得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生产,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例如法国、德国的一些军工企业在冲突期间订单量大幅增加,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短期繁荣。
欧洲国家试图通过打击俄罗斯,削弱其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力,以扩大自身地缘政治空间。部分国家希望借助西方力量填补俄罗斯影响力减弱后的地缘政治真空,增强自身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
德法两国领导人
部分欧洲国家认为打击俄罗斯有助于重新塑造欧洲安全秩序,将俄罗斯的军事力量遏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俄罗斯对欧洲安全的"威胁"。通过北约东扩和对俄制裁等手段,欧洲国家试图构建一个以自身和美国为主导的安全体系,保障欧洲大陆的安全与稳定。
俄总统
不过,这也有很多坏处,欧洲对俄罗斯能源制裁导致自身能源供应短缺,能源价格飙升。这不仅使居民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还严重冲击了欧洲的工业生产。许多高耗能企业因能源成本过高而减产甚至停产,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陷入经济衰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