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最早的中国”:展示不一样的夏文化(2)

2023-03-30 06:39  中华文史

其中,被誉为"中国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鼎"的方格纹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青铜爵、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等"国宝"入驻。

值得一提的是,该博物馆还专门开辟了"学术人物"板块,讲述文物背后故事。

包括二里头遗址发现者徐旭生、二里头遗址首任考古工作队队长赵芝荃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倡导者宋健和首席科学家李学勤、仇士华、李伯谦、席泽宗等专家们的珍贵资料。

两年来,该博物馆共征集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珍贵文件、图书、音像资料共159件以及来自社会捐赠的有关二里头考古的专家学者书信、手稿、书籍等。

"这批珍贵资料是无偿捐赠的,对整个展陈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图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网格纹铜鼎。韩章云摄

不一样的夏文化

相比其他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就是展现"最早的中国",展示不一样的夏文化。

据知,该博物馆共使用夯土4000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单体夯土建筑,还使用了逾2万块紫铜装饰板。

众所周知,夯土和青铜是早期遗址文化象征。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夯土宫殿建筑基址群。此番有意将博物馆与整个二里头遗址环境吻合。

远远望去,整个博物馆就像一座"破土"而出的"铜城"。

官方称,这座"铜城"集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于一身。

图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景。韩章云摄

在陈列方面,该博物馆设了"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系统地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的探索历程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同时,还通过文物、图版、浮雕、沙盘、VR体验等多样的展陈形式,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夏文化。

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阐释早期中国形成历程,让公众更好地认知了解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历史的力证。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