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战机刚到边境,不到24小时,巴基斯坦专机已抵达北京,王毅开门见山

2025-07-27 11:41  头条

中印边境谈判刚结束,气氛尚未完全回温,巴基斯坦军方高层紧接着来华面谈。对此,中国外长王毅打开天窗说亮话。那么,为何在中印边境对话刚有突破的当口,巴基斯坦军方高层选择访华?而王毅面"打开天窗说亮话"背后,又释放了哪些信号?

7月23日,中印边境事务第34次机制性磋商在新德里举行,双方对边境局势管控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宣布启动第24次特别代表会晤的筹备工作。这意味着中印两国正在以实际行动缓解紧张关系,试图将边境问题纳入可控轨道。同一天,印方宣布恢复中国公民赴印旅游签证,这是自2020年疫情以来,首次放宽此类人员往来限制,被普遍解读为印方在对华关系上的一次主动缓和。

而就在中印互释善意的第二天,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抵达北京,王毅代表中方高规格接待,并直接以"兄弟情谊"和"命运共同体"等外交高频词汇作开场。随后,王毅话锋一转,提出"希望巴军方继续全力保障在巴中国人员、项目和机构安全",这番话语不加掩饰直指关键,既回应了当前南亚安全局势风云变幻的复杂现实,也明确了中方在中巴战略互信上的态度边界。通俗点讲就是中巴虽然是全天候伙伴,但合作不能只讲情义,更要讲责任。

这层含义巴方不可能听不懂。穆尼尔在回应中,不仅重申巴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中国利益",还罕见地强调巴军"愿积极推动两国加强反恐合作",其中的加强一词,暗含过往配合力度仍有改进空间。这种彼此讲真话摊开说的互动方式,表明中巴关系不仅牢固,还有着清醒务实的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高规格面谈所选的时机很微妙。中印刚刚结束一场"气氛不错"的边境谈判,中方此时邀请巴军高层来访,无疑是在传递一种平衡信号,中国在努力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但也要与合作伙伴携手应对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涉及中巴经济走廊安全、瓜达尔港运营、在巴中国工程师人身保护等实质性问题时,中方态度坚定且明确。

从地缘角度看,巴基斯坦作为印度的"传统对手",在中印边境局势松动的敏感时刻访华,不仅是中巴之间既有合作机制的自然延续,也是一种外部战略施压的隐性释放。王毅在讲话中刻意提到,"中方将一如既往把巴基斯坦置于周边外交优先方向。"这是有意在通过对比提醒印度:中方在调整对印策略的同时,仍牢牢掌握与南亚其他关键国家的深度合作空间。

而这场平衡外交,还反映在中国整体南亚战略节奏的调整上。当前中印边境局势虽无大规模冲突,但摩擦与误判的风险依然存在,政治互信基础脆弱。而在另一侧,巴基斯坦近年来政局不稳,经济发展疲软与恐袭事件不断,尤其是与中国项目相关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选择同时对印施以温和、对巴亮明底线,正是双线并举以稳促变的策略体现。

事实上,这也反映出中国正在推动南亚外交进入一个新阶段,不再仅仅以历史情感维系传统盟友关系,也不再因为历史矛盾放弃改善与潜在对手的对话空间。在王毅的表态中,"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与"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两个语义核心一柔一刚,既展现了中方对未来合作方向的乐观期待,也传递出对现实安全挑战的深刻警惕。

未来,中印两国还将通过特代会晤机制,持续推进边界问题解决,而中巴在军事与反恐领域的合作也将不断深化。中国在南亚的"多线平衡"战略,将继续保障国家核心利益与区域和平稳定,也将为全球更大范围的多边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