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的记录, 历史上最强台风 为1958年第27号台风"艾达",1958年9月21日2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4日8时中心附近 最大风速达110米/秒 ; 历史上平均风速最大的台风 是1961年5月的台风"贝蒂", 平均风速74.7米/秒 ;历史上 瞬时风速最大的台风 为1984年7月的台风"亚力士", 瞬时风速89.8米/秒 。
而 有记录以来的最大的台风 ,是1979年第19号台风"泰培"。1979年10月12日其强风圈直径有2220千米之广,暴风圈直径560千米。
2014年的"威马逊"至今仍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在当年7月18日登陆海南文昌时,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70米/秒 (17级以上),中心最低气压为890MBAR。
这次台风为什么叫"桦加沙"? "桦加沙" 意为"快速移动",是菲律宾提供的台风名称,在今年(2025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季首次使用。 菲律宾此前提供的台风名称"海贝斯"在2019年造成严重灾害,因此被除名,2021年时,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定由菲律宾提交的新名称"桦加沙"替代"海贝斯"。
那么台风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 台风的命名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是由亚太台风委员会负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的命名、除名还有更替。 亚太台风委员会共由14个会员国,每个国家出10个名字,140个名字形成台风名字的列表,循环使用。 在台风的命名规则里,如果一个台风破坏太大,就会被 永久 除名,而新的台风名称会被补充进来。
每个台风名称不能超过9个字母 ,以便于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要确保容易发音,以及在各会员所使用的语言中明确且无不良含义,并且不能是商业机构的名称。这些台风的新名字不仅丰富了台风命名体系,也展现了各会员国家和地区丰富的文化特色。
根据国家《热带气旋等级》(GB/T 19201-2006)标准规定,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划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6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