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关税”政策刚满月 美国受“内伤”

2025-05-04 13:42  头条

截至目前,特朗普强势的关税政策已经执行了一个月,可目前的状况似乎和特朗普预想的千差万别。

不仅是民众对他怨声载道,现在就连各个品牌企业也受不了了关税的打击,纷纷选择发声"讨伐"特朗普。

那么这几个发声的企业是谁?他们又有怎样的诉求?

"对等关税"

4月初美国推出了一项名为"对等关税"的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调整进口关税,让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美国时交的税,和美国商品进入这些国家时交的税"差不多"。

从4月5日开始,所有国家的商品进入美国时,统一多交10%的税,针对和我国等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再额外加税。

我国商品就要多交34%。

美国这么做的主要理由是觉得其他国家卖给美国的商品税比自己卖过去的低,或者设置了其他限制,导致美国长期"买得多、卖得少"。

美国汽车出口到欧盟要交10%的税,而欧盟汽车到美国只要交2.5%,美国认为这不公平,所以要把税率提到和对方一样高。

除了我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部分商品因为签过贸易协定,可以继续免税。

但我国坚决不同意妥协,于是随后就采取了反制措施,从4月10日起,所有美国商品进入中国也要多交34%的税。

同时对稀土等关键材料限制出口,并限制部分美国企业与中国做生意。其

美国这次加税的核心逻辑是"你收多少,我也收多少",但实际操作中夹杂了政治和经济考量。

不过这种单边做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世界贸易组织认为这可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并且引起了多方的反制,我国的反制就已经让美国深感疼痛。

再加上美国的关税实际效果和预期中的简直是南辕北辙,直接打击到了美国企业。

前段时间沃尔玛等连锁商超刚去特朗普那儿诉过苦,现在美国的时尚品牌也顶不住了。

发声抗议

5月初美国就有多个知名鞋类企业联合向政府发出紧急请求,称近期实施的关税政策让整个行业面临巨大压力。

因为关税政策落地后,不少企业发现,实际操作带来的问题比预想中更复杂。

美国鞋类分销商和零售商协会牵头,联合了76家鞋类品牌,包括耐克、阿迪达斯、斯凯奇等大公司,给白宫写了一封信。

信中提到许多生产平价鞋子的公司原本利润就薄,现在关税一加,成本直接飙升。

有的童鞋原本税率已经高达20%甚至37.5%,新政策下总税率可能达到150%到220%,企业根本扛不住。

说白了这些公司既不能自己消化这么多成本,也没法让消费者多掏钱买单,再这么下去只能关门大吉。

更直接的影响是供应链的混乱。

洛杉矶港口的负责人提到,来自我国的货物占港口业务的近一半,但现在不少零售商因为关税问题暂停了从中国发货。

原本计划5月到港的80多艘货轮里,有17艘直接被取消,剩下的货运量也比去年同期少了35%。

这样一来,港口周边的仓库、运输工人,甚至整个物流链条都受到波及。

虽然短期内零售商靠提前囤货还能撑一阵子,但按港口方的说法,再过几周库存不足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不仅鞋企着急,其他行业也在表达担忧。

美国商会就呼吁政府给中小企业"开绿灯",尤其是那些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小公司。

他们提到像咖啡、香蕉这类美国本土没法生产的东西,加税只会让物价飞涨,最后吃亏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不过白宫方面暂时没松口,只说会通过减税来缓解压力,但具体怎么操作还没明确。

但连一些国际大企业都开始发声。

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就警告说,美国这种单边加税的做法让全球贸易环境变得更不稳定,客户下单时犹豫不决,订单量忽高忽低,对经济恢复可不是什么好事。

还有物流行业的从业者直言,美国政府总说要让制造业回流。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在制造业上的经验和规模不是其他国家说替代就能替代的,想靠加税逼企业搬回美国,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企业喊"活不下去",港口货运量下滑,连日常消费品都可能面临涨价。

现在这个关税政策也已经一个月了,虽然特朗普表示很快就可以和一些国家达成协议。

但协议能不能达成现在还不清楚,可带给普通民众的可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关税反噬

虽然关税被官方称为平衡贸易的手段,但实施一个月后,美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已经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许多美国民众发现,以前花几美元就能买到的T恤、袜子等基础款服装,价格开始明显上涨。

根据耶鲁大学的研究,未来一年美国服装价格可能上涨65%,鞋子涨幅甚至可能达到87%。

这是因为美国市场上98%的服装依赖进口,而加征的关税让进口成本飙升,商家只能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尤其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这些生活必需品的涨价直接挤压了他们的日常开支。

供应链的波动也影响到普通人的工作,就连日常逛超市的体验也在变化。

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几周内,消费者可能会发现商品选择变少,价格却越来越高。

这些现象背后是美国民众对物价和就业的担忧。

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反对加征关税,担心未来的收入能否覆盖生活成本。

这场以"对等"为名的关税调整,并没有像预期那样保护美国产业,反而让普通民众成了最直接的"买单人"。

关税带给美国的并不是"再次伟大",而是实实在在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