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访华后态度转变,印度或从4国购石油

2025-07-22 15:44  头条

7月17日,新德里一场能源行业会议上,印度石油部长哈迪普·辛格·普里面对台下紧张的企业家们,语气轻松地说道:"我一点也不担心。俄罗斯石油要是断了,我们立刻换供应商!"

这番话发生在特朗普政府发出"50天通牒"后的第三天。7月14日,美国白宫威胁若俄罗斯不能在50天内达成和平协议,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并直接点名中国、印度和巴西三国。

北约秘书长吕特紧随其后警告:"如果在德里、北京或巴西利亚,你们应该认真看看这个",暗示三国可能面临"严重后果"。

面对美国的制裁威胁,新德里决策层经历了异常沉默的三天。这一沉默背后,是印度在能源安全与国家利益之间的艰难权衡。

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经济数据惨淡,GDP增速跌至十年新低4.1%。这个人口大国90%的石油依赖进口,国际油价每上涨10美元,就会导致印度GDP减少1.2%。

俄罗斯石油已成为印度经济的生命线。2024年,俄罗斯石油占印度进口总量的35%,这一数字在俄乌冲突前仅为微不足道的2%。

折扣俄油为印度节省了巨额外汇。石油部长普里透露:"我们2025财年石油进口账单同比下降近19%"。这一数字在孟买街头的加油站体现为柴油价格连续三个月稳定在100卢比(约1.2美元)一升以内。

当印度终于打破沉默,其表态展现出两面性:表面强硬与实质退路并行。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火力全开,直指西方"双标":"我们将从任何需要的地方购油。本国消费者利益高于政治压力。"他特别强调:"欧盟2024年购买俄能源支出比援乌资金多32亿欧元"。

芬兰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数据佐证了印度的指控:欧盟是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则是俄罗斯石油产品的最大买家。

在强硬表态的同时,印度悄然亮出了能源"B计划"。普里部长透露:"我们现在从40个国家买油,比战前的27国暴增近50%。"

这一供应商网络覆盖西半球美国原油、南美新贵圭亚那、中东传统供应国,甚至远及加拿大。印度石油公司今年已购入200万桶加拿大原油,同时西非尼日利亚、安哥拉的进口量也增加了12%。

尽管表面强硬,印度能源安全仍面临严峻的结构性挑战。

俄罗斯乌拉尔原油较布伦特原油每桶便宜15美元,这一巨大价差是印度无法轻易放弃俄油的根本原因。能源分析师指出,折扣俄油比中东或美国替代品每桶便宜3至8美元。

技术适配性问题更为棘手。印度炼油厂设备大多为俄油量身定制。以信实工业为例,其两座世界级炼油厂专为加工俄油设计。改用中东原油将导致轻质油比例提升,设备利用率下降,利润缩水。

印度石油公司高管坦言:"改用中东油需调整装置参数,至少停机检修一周。"还有隐形成本:俄油运费每桶2.5美元,中东油则要3.5美元以上。按当前进口量计算,切换油源每月可能增加1.5亿美元成本。

印度石化协会测算显示:若全改用非俄油,汽柴油零售价至少涨5%,直接推高通货膨胀。这对GDP增速已跌至十年低点的印度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

面临西方压力,印度突然打出一张意外牌:重启中俄印三边合作机制。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暗示:"印度不排除重启与中国、俄罗斯的三方合作机制,具体会议何时举行将由三国共同商定。"

俄罗斯副外长鲁坚科此前已透露,俄罗斯正与中印两国就恢复三边机制工作进行会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天回应称:"中方愿同俄印双方就推进中俄印合作保持沟通。"

这一机制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初衷是抗衡美国单极霸权、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形成。2002年,三国首次举行外长级会议,但2020年因中印边境冲突而暂停运作。

印度的态度转变耐人寻味。7月15日,印度在上合组织会议上还指责中国"扩张主义",仅隔两天便暗示有意重启三边机制。这种反复折射出印度在西方压力下的实用主义外交策略。

尽管出现重启信号,中俄印三边合作仍面临诸多现实障碍。

印度对中国企业依然采取限制措施。2025年,印度政府批准230亿美元外资禁令,阻止中企参与国防和能源领域,但同时恳求中国放宽对印度企业的投资审查。这种矛盾政策连印度民众都感到困惑。

经济依赖数据揭示更深层问题:2024年,印度自华进口额高达1184亿美元,从手机芯片到工业设备,70%的关键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即使是医疗设备,2023年也有43%来自中国。

与此同时,美国对印度的施压日益加剧。特朗普政府要求从2025年起,印度出口美国的商品必须有60%的零部件是"美国制造",否则将加征50%的关税。这直接粉碎了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梦想。

2024年,印度对美出口额暴跌18%,而中俄贸易额却突破2448亿美元,中印贸易额也逆势增长9.7%,这充分说明了印度在美中俄三方博弈中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