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小国为棋,而小国"选边站",那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据央视新闻4月26日的报道,伊朗境内的阿巴斯港突然发生剧烈爆炸,现场腾起巨大蘑菇云,周围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造成至少750人伤亡。伊朗境内为何突发爆炸,就目前的报道来看,尚没有权威的说法,但不外乎"两种可能",一种是"意外",也即靠港船只或仓库发生偶然性的爆炸;另一种则是"故意",也即遭到了有预谋的袭击。
哪种情况的可能性大一些?应该说遭到故意袭击的可能性更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在阿巴斯港遭袭的同一天,美伊正在阿曼举行第三轮伊核谈判,而且谈判进入了"关键阶段",美方对德黑兰施加了巨大压力,要求伊方"完全弃核",不得保留任何浓缩铀和离心机;而伊朗方面坚持"和平使用核能"的权力,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强调,铀浓缩是伊朗的"合法权利",拒绝"完全弃核"的要求。
另一方面,就在这轮美伊"核谈"开始之前,美国已经撂下了狠话。特朗普在4月9日警告伊朗,他表示,他已为美伊核谈设定了"最后期限",德黑兰虽然还有一些时间,"但时间不多了";4月12日,美国防长赫格塞思赤裸裸地威胁道,如果这一轮美伊谈判依然"谈不拢",美军将对伊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很显然,在美伊核谈同日,伊朗港口发生大爆炸,这恐怕不是巧合,而是美国对伊朗的一种警告。
有人可能表示,按照美国的说法,是谈崩了,将对伊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现在美伊尚未谈崩,怎么能说,伊朗港口大爆炸就是美国干的?原因很简单,虽然第三轮美伊谈判的具体情况尚未发布,但伊朗肯定不愿完全弃核,否则伊朗外长也不会在谈判前夕紧急飞到北京,向中国与俄罗斯"求援"了。因此,伊朗抗拒美国的要求是"必然的",而美国通过制造港口大爆炸来进行警告,这不是很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