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维权困境
尽管支先生多次向物业、居委会及警方求助,但因缺乏直接证据,相关部门无权强制进入7楼住户家中检查。去年11月,民警曾联系7楼住户所在单位协调,噪声暂停数月后于今年3月底再度出现,矛盾进一步激化。
3. "震楼器"的隐秘性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平台上"震楼器"多以"远程遥控""反击神器"为卖点,商家宣称其可通过震动墙体或播放杂音干扰楼上住户。此类设备体积小、易隐藏,且可远程操控,导致取证难度极大。
相关方观点
法律专家:
广东秉甲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赫男指出,根据《噪声污染防治法》,即使音量未超标,只要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即构成违法。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孙宇昊补充,依据《民法典》相邻权条款,受害者可起诉要求停止侵害并索赔,但需固定噪声记录等证据。
司法案例与建议:
广州市海珠区法院法官董广绪曾处理多起类似案件。他指出,使用"震楼器"不仅侵害安宁权,还可能危害楼体安全。2023年,法院向电商平台发出司法建议,要求下架相关产品并加强监管,部分平台已响应整改。
社区调解尝试:
小区物业及居委会表示,已多次尝试调解7楼与8楼矛盾,但因涉事住户不配合,进展有限。目前正联合警方排查声源,并计划通过社区协商寻求解决方案。
数据与案例支撑
据电商平台数据,部分"震楼器"销量高达数千件,买家评价多提及"以噪制噪"报复邻居。
类似纠纷并非个案:广州海珠区曾发生多起"震楼器"扰民诉讼,法官通过调解促使被告停止侵害,并推动平台下架产品。
结尾与反思
邻里纠纷升级为"噪声战",暴露出城市生活中沟通机制与法律执行的短板。支先生的遭遇引发公众思考:当矛盾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时,如何平衡维权与守法?平台监管能否彻底切断"震楼器"流通?若放任"以暴制暴",社区和谐将如何维系?
专家呼吁,矛盾初期应优先通过物业、居委会或警方介入,避免激化;同时,完善噪声取证技术、强化电商平台责任,或为破解此类困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