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公历5月25日,农历的四月二十八,此时距离端午节仅剩6天。端午节,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定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兼具民俗庆典与文化纪念意义,尤其是融合了祭祀、避邪、饮食与娱乐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因此,深受民间百姓重视。
对于端午节而言,其起源有很多的说法,具体包括上古龙图腾祭祀说、夏至时令避邪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传说。其中辟邪说和纪念屈原说最被大家信服。这也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的产生原因。
此外,对于端午节而言,民间还一直有"端午夏至后,必定是灾年"的说法,那么这句话是何意?今年端午在夏至前还是后?有何预兆?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夏至后,必定是灾年
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端午节在夏至之后到来,那么这一年可能会遭遇灾害,特别是会遇到干旱和高温天气,而这就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从而引发饥荒。
具体来说,端午与夏至之间的时节正值炎炎夏日的开始,此时天气变化无常,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幅度加大,这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夏至在端午前,那么就说明这一年入夏时间提前,雨水和高温也跟着提前,可能出现极端天气,如连续暴雨引发洪水或提前进入伏旱,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从而被认为是灾年。
据悉,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降水,而夏至和端午节的日期关系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标志着夏季的开始,端午节则是农历五月初五。如果夏至在端午节之前,通常意味着夏至提前到来了,这就可能会导致雨季延迟或缩短,从而导致这段时间内降雨较少,导致干旱的发生,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收获。
而对于这一说法而言,民间还有很多农谚,都能解释这一观点,具体如下:
夏至端午后,农人吃酒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在端午节之后到来,预示着当年会是丰收年,农民们能够享受到丰收的果实,生活水平提高,有可能吃到酒肉。这是因为夏至在端午节之后到来,通常意味着夏季高温天气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之后降临,不会影响农作物的收获,反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夏至端午前,庄稼闲半年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在端午节之前到来,那么农田将会闲置半年。这是因为夏至的到来预示着阴雨天气增多,而端午时节天气炎热,湿气蒸腾,多雨季节的到来会导致农田无法及时耕种,田地可能会被水淹,长时间无法耕作,从而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农田闲置。
那么今年的端午是在夏至前还是后呢?
根据民间历法显示,今年的端午节出现在公历5月31日,而今年的夏至节气则出现在公历6月21日。这样一来,端午就出现在了夏至之前,属于"端午夏至前",结合农谚可以看出,今年大概率不会是个灾年,也就预示着很可能是个丰收年。
当然,农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民间还有"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的说法,其意思是说,如果夏至和端午相近,往往是个好年景的预兆,而夏至如果距离端午较远,则是个坏年景的预兆。
而今年的端午和夏至距离20多天,相对较远,为此也就有不好年景的预兆。因此也需要农民朋友引起警惕。
总之,端午和夏至的说法存在局限性,也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大家可以理性看待,尽量以气象预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