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以色列国防军的一则声明再度搅动中东局势:以军当天在黎巴嫩南部西顿地区发动空袭,成功击毙哈马斯在黎巴嫩西部地区的指挥官哈桑·法哈特。这一行动不仅标志着以军跨境打击范围的扩大,更揭示了巴以冲突外溢至黎巴嫩的复杂态势。
一、精准斩首:从加沙到贝鲁特的"影子战争"
根据以军声明,哈桑·法哈特被指控策划了多起针对以色列的袭击,包括2024年2月14日向以色列北部城市采法特发射火箭弹,导致一名士兵死亡、多人受伤。以军称其"持续策划威胁以色列安全的行动",并强调此次打击基于"实时情报"与"精确制导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以军首次在黎巴嫩境内锁定哈马斯高层。早在2024年1月,以军空袭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炸死哈马斯政治局副主席萨利赫·阿鲁里及其随行人员,引发黎巴嫩政府向联合国提交正式投诉,并招致真主党"必将回应"的警告。而2025年3月,以军还击毙了真主党"南部战线"反坦克部队指挥官哈桑·哈拉维,进一步加剧了黎以边境的紧张。
二、战术升级:从定点清除到"多线作战"
以色列近年来的军事策略呈现出明显的"多线联动"特征:
1. 加沙地带的高强度空袭:2025年3月,以军在加沙击毙哈马斯加沙旅副指挥官希马里、舒贾亚营指挥官瓦迪亚,以及包括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在内的四名高级官员。
2. 黎巴嫩境内的跨境打击:以军通过无人机和战机,对黎南部及首都贝鲁特的哈马斯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试图切断其境外指挥链。
3. 舆论战与心理威慑:以军频繁公开击杀细节,如哈马斯发言人卡努瓦在加沙北部遇袭身亡的消息,既削弱对手士气,也向国际社会强化"自卫合法性"叙事。
三、地区震荡:黎巴嫩成冲突"第二战场"?
以军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已引发多重连锁反应:
黎政府强烈抗议:黎总理米卡提谴责以军行动"侵犯主权",并警告冲突可能升级。
真主党备战回应:真主党称阿鲁里之死是"危险事态发展",部队已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哈马斯战略调整:尽管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宣称"行动不受影响",但该组织在贝鲁特的高层接连遇袭,或迫使其分散指挥体系,转向更隐蔽的运作模式。
四、国际博弈:中东火药桶的"引线"何在?
以色列的跨境打击行动背后,隐含多重战略考量:
1. 削弱哈马斯境外影响力:通过打击黎巴嫩境内的哈马斯分支,阻断其从伊朗和真主党获取支持的通道。
2. 威慑真主党:黎以边境的零星交火已持续数月,以军试图通过定点清除降低真主党直接参战的意愿。
3. 应对国际压力:以军频繁强调行动"精准性"与"自卫属性",旨在回应联合国及西方国家对加沙人道危机的批评。
然而,这种"越境反恐"模式也面临巨大风险。真主党拥有超过10万枚火箭弹的军火库,若其决定全面介入,以色列北部或将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五、冲突螺旋下的平民之殇
从加沙到贝鲁特,从哈马斯到真主党,以色列的"影子战争"正在重塑中东地缘格局。然而,军事手段无法根除仇恨的土壤。据联合国数据,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已有超过3.4万名巴勒斯坦平民伤亡,加沙地带60%的住房被毁。当无人机呼啸而过、导弹精准命中目标的瞬间,那些被卷入战火的普通民众,才是这场无尽冲突中最沉默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