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称不会为谈判而取消对华关税 外交部回应: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2025-05-06 19:32  头条

日前,在中美贸易问题久未实质推进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高调表态,他在空军一号上向记者表示,这一周并没有安排与中方的通话计划。同时,当记者问到是否会很快宣布一项新的贸易协议时,特朗普只是简单回应"很有可能",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内容。

不过,最引人关注的是,特朗普随后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表示,未来某个时候,他"打算降低对华关税",并强调这个决定不是为了促使中国坐上谈判桌,而是因为"不降,中美就做不了生意"。

特朗普说得很直白,他承认,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使得两国的贸易几乎陷入停滞,不过,特朗普依旧放不下"矛盾叙事"。一方面,他声称"中国因高关税遭受经济重创",工厂关闭、失业率上升,并强调"不想这样对中国";另一方面,他又坚称关税是迫使中国让步的"必要手段",甚至将尼克松时代的中美建交称为"最糟糕的决定"。

这种摇摆背后,暴露出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难:既想通过关税施压获取谈判筹码,又担忧高关税反噬自身经济。事实上,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早已成为关税成本的实际承担者,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等机构的研究,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消费者每月因物价上涨多支出30亿美元,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塔吉特等企业也多次警告,高关税将导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直接冲击普通家庭生活。

重重压力之下,当地时间5日,美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他预期未来几周美中贸易谈判将会"有重大进展",试图为市场注入乐观情绪。贝森特还提出一个预测:如果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政策、关税策略和监管松绑措施继续实施,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在明年有望回到3%,他在投资者会议上反复强调,特朗普的政策设计是为了吸引资本回流,推动本土企业加大投资和建厂,重建制造业基础。

从美国政府一系列的表态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完全否认贸易战的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在强调自己的政策是为了更长期的战略目标,比如增强美国的产业基础、修复贸易逆差、巩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等。特朗普政府目前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关税压力加谈判手段,力求为美国争取更有利的经济和贸易环境。

对于特朗普频频释放"可以谈、可能降税"的信号,中方的回应非常清楚--就两句话:"我们不愿打关税战,但不怕打""如果美方准备要谈,就应当拿出平等、尊重、互惠的态度"。中方的两句话回应看似简洁,实则蕴含三层核心立场:

第一层是底线宣示。"不愿打但不怕打"表明中方始终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解决争端,但也做好全面应对冲突的准备,这种底气源于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反制能力。

具体来说,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出口逆势增长6.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9.7%,显示出强劲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中方对稀土等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直击美国半导体和军工产业的"命门",迫使美方承认"将对产业链造成重大冲击"。

第二层是原则坚持。"平等、尊重、互惠"六个字,直指美方长期以"实力地位"自居的傲慢态度。中方明确拒绝美方"一边加税一边谈判"的套路,强调谈判的前提是美方纠正错误、取消单边关税,这种立场并非僵化,而是基于对等原则的合理要求--若谈判在关税高压下进行,任何协议都将失去公平性。

第三层是格局定位。中方始终将贸易战置于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高度,指出美国滥用关税已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拖累世界经济。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下降0.5个百分点,欧盟、加拿大等盟友也启动反制措施,凸显美方政策的不得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特朗普的一些政策已经受到美国地方政府的抵制。比如,加州州长纽森就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对加州造成了巨大冲击,作为美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州之一,加州对华贸易密切,尤其是在科技、农业和制造业方面。因此,加州明确表态将继续对中国"敞开贸易大门"。

同样的,美国东北几个州也在推动与加拿大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以减少联邦层面激进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马萨诸塞州、纽约州等六位州长联合邀请加拿大六省省长,计划在波士顿会面,探讨如何加强彼此的经济协作。这一趋势表明,在联邦政府推动"强硬贸易政策"的同时,部分地方政府正在采取"去联邦化"的自保行动。

回顾局势,目前,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美国对中国产品施加145%的综合关税,中国也对美国产品实施对等反制,互征125%的关税,这种多层叠加的税收政策,让两国的正常贸易通道几乎陷入瘫痪。

毫无疑问,这样的局面不可持续--无论是从经济运行逻辑,还是全球供应链安全角度看,中美最终都需要坐下来谈。只不过,关键在于"谈什么、怎么谈、谁先让步"。目前来看,虽然美方多次"释放善意",但始终缺乏实质性动作;而中方则始终保持冷静,既不拒绝谈判,也不妥协立场。

因此,未来的走向还得看特朗普的抉择,如果他真想重启与中国的贸易合作,除了话语,更要拿出具体方案,否则,再多的"很有可能",也不过是政治上的自说自话,中国完全有立场、有底气与其奉陪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