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测试开始后,无人机率先打出火箭弹,随后地面也射出火箭弹,均被GL6成功拦截。这个过程非常短暂,可以肯定的是两发来自不同方向的火箭弹在一秒或更短的时间内到达拦截距离,GL6系统的拦截弹转台首先抬高角度发射第一枚拦截弹,成功摧毁以至少45°大角度来袭的火箭弹,火箭弹残余部分则打在"坦克"侧面。
随后转台调整角度,对第二发来自水平角度的火箭弹进行拦截,情况与第一次测试没有多少区别,在大约四五米的距离上,第二发火箭弹被成功引爆,残余射流虽然也成功击中,但穿甲深度应该很浅,不具备有效杀伤力。
(红圈内是拦截弹发射转台,黄圈内是雷达)
如果要对这次GL6主动防御系统作出评价的话,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威力和可靠性,但考虑到真正战场上的复杂程度,一两次这样条件实在称不上严苛的测试,并不能说明GL6拥有可以从容应对复杂战场环境的能力。
如果再说得细一些,至少命中率无法通过一两次测试展现出来,当然也许在央视节目中公开的只是一些比较易于理解的环节,研发人员是不是进行了其他条件更苛刻、更贴近战场环境的测试,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主动防御系统的前景显然不容置疑,目前这类设备主要分为固定式和随动式,固定式指的是安装在车体固定位置,拦截范围有限,比如安装在车体右侧的,只能防御来自车体右侧一定角度和高度的来袭目标,这类主动防御系统的代表有苏/俄的"鸫"和"竞技场"。随动式指的是雷达和发射器可以随目标方向移动,就像这次亮相的GL6,还有以色列的"战利品"和"铁拳"、德国的"阿维斯"、乌克兰的"屏障"、俄罗斯的"阿富汗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