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立秋,遍地坟头,七月立秋,秋谷成堆”,今年立秋有啥说法?一起来看

2025-07-31 16:30  头条

还有6天立秋!老祖宗留下的"六月坟头七月堆谷"靠谱吗?今年收成要看这天天气

还有6天就要立秋了!8月7号13点51分,咱们就正式告别三伏天,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村里老人最近都在念叨"六月立秋,遍地坟头;七月立秋,秋谷成堆",这话听得人心里发毛--今年立秋到底算六月还是七月?收成好坏真能靠节气算出来?

一、闰六月的立秋把人整懵了

打开手机日历一看,今年立秋是公历8月7号,农历却标着"闰六月十四"。这可让不少人犯了难:到底算六月立秋还是七月立秋?要知道老辈人看节气,全凭农历过日子。就像咱村王大爷说的:"民国前哪有公历?二十四节气都是按老黄历算的!"

查了《月令粹编》才明白,农历六月立秋和七月立秋差别大了去。如果立秋在农历六月,就意味着秋天来得早,地里的玉米、花生还没攒够糖分就遇冷;要是拖到七月立秋,庄稼能多享受20多天高温,灌浆饱满不说,病虫害都少得多。就像咱村种了一辈子地的李奶奶说的:"七月立秋,玉米棒子能长到一尺长;六月立秋,收的粮食连囤底都盖不住。"

二、为啥六月立秋会"遍地坟头"?

这话听着吓人,其实藏着老祖宗的血泪教训。明末清初那阵子,有本《农政全书》记载:崇祯十三年农历六月廿三立秋,当年北方颗粒无收,饥民遍野。这可不是迷信,现代农业专家也证实:玉米灌浆期若遇低于15℃的气温,千粒重会下降30%!

去年隔壁村就吃过这亏。立秋在农历六月廿八,眼看玉米刚抽雄就降温,最后亩产比往年少了四百多斤。村东头的老张家,秋收后连买化肥的钱都凑不齐,冬天全靠政府救济。这就是老辈人常说的"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三、七月立秋真能"秋谷成堆"?

这话还真有科学依据!就拿咱河南来说,玉米从抽雄到成熟需要积温2200℃。如果农历七月立秋,光八月上半月就能贡献800℃积温,刚好满足灌浆需求。去年我们村立秋在农历七月十二,玉米亩产飙到1300斤,脱粒机从早转到晚,院里的玉米堆得比人还高。

更神的是老辈总结的"三看"经验:看立秋当天晴雨、看晨露厚薄、看蝉鸣早晚。去年立秋那天万里无云,早上草叶上的露水能打湿鞋,晌午蝉鸣吵得人睡不着,结果秋收时花生结得像葡萄串。村里的土专家说,这叫"天合地利",比啥化肥都管用。

四、今年立秋是凶是吉?

翻了五本老黄历,终于搞明白今年闰六月十四立秋的门道。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下午13点51分立秋算"晚立秋",秋老虎少不了要发威。但农科院的专家说,今年副热带高压偏弱,秋老虎最多闹腾10天,正好给晚熟玉米"加把火"。

更关键的是立秋在"中伏第九天",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好时候!老辈说"伏里立秋,赛过肥牛",意思是伏天里立秋,地里的养分积累得足。就像咱村种的晚熟大豆,现在豆荚已经鼓囊囊的,捏着硬邦邦的,一看就是高产的架势。

五、立秋这天要做三件事

听村里老人讲,立秋当天的讲究能影响一整年收成。第一件是"啃秋",必须啃西瓜啃到见白瓤,寓意"咬掉暑气";第二要"晒秋",把镰刀、锄头摆在太阳底下晒,说能杀死晦气;最关键是"摸秋",半夜去地里摸个玉米棒子,谁家的玉米先被摸走,谁家来年收成最好。

去年我家就试过"摸秋",摸了隔壁李婶家的玉米。结果秋收时她家玉米亩产1200斤,我家1250斤!虽然就差50斤,但李婶见了就笑:"还是你家手气好!"其实啊,这都是图个吉利,真要丰收还得靠科学管理。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总在立秋这天带我去地里看庄稼。他用手掰开玉米叶,盯着玉米粒念叨:"金黄金黄的,这才是过日子的颜色。"现在爷爷不在了,但每当看到饱满的庄稼,就想起他说的"人勤地不懒"。今年立秋不管是六月还是七月,只要咱把地伺候好,就没有不收成的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