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倒向美国了?美俄上演史上最长通话,中方连说三个“不”

2025-04-04 20:09  头条

这几天,美俄两国领导人,特朗普和普京进行了一场被称为"史上最长时间"的通话。尽管场面上,双方都表示,在俄乌冲突停火、能源基础设施保护及美俄关系正常化达成多项共识。可实际上真正谈判内容公开,外界才发现,美俄硬扯了2个多小时,结果还是谈了个寂寞。核心诉求始终错位,共识的脆弱性与地缘博弈的延续性,为所谓"和平进程"蒙上阴影。

我们先来说说最核心的问题,美俄始终是在"平行叙事",利益完全错位。俄罗斯这边,普京的核心诉求始终明确:通过停火谈判换取西方彻底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与情报支持。克宫在通话后强调,冲突降级的前提是"完全停止向基辅提供外国军事援助",并要求乌克兰停止强制动员部队。这一立场与俄方长期主张的"乌克兰危机需排除外部干预"一脉相承,本质上是为削弱乌军反攻能力,巩固俄对占领区的实际控制。

而美国这边,特朗普的诉求就4个字"美国优先"。一方面高调宣扬"结束战争"的人道主义目标,称"每周2500名士兵死亡必须停止",另一方面将停火与美国经济利益捆绑,要求乌克兰以稀土矿产开采权补偿美国已投入的3500亿美元军事援助。此次通话中,特朗普支持普京提出的俄乌"30天内互不攻击能源设施"提议,并推动黑海航运安全谈判,实则暗含为美国能源资本进入黑海沿岸铺路的意图。这种将地缘战略与国内政治资本挂钩的做法,暴露出其外交政策的交易性本质。

美俄声明中"能源基础设施停火"与"技术谈判"等措辞,看似为冲突降温提供了抓手,实则回避了核心矛盾。俄方要求控制扎波罗热核电站等关键设施,而乌方坚持恢复领土完整;美国试图以"暂停袭击能源设施"换取俄对黑海航运的让步,却未触及克里米亚主权等根本问题。即便双方同意交换战俘并移交重伤人员,这种人道主义举措也无法替代政治解决方案。

更值得警惕的是,共识的"可执行性"存疑。通话次日,俄国防部便指责乌军袭击别尔哥罗德州,"损害特朗普和平倡议影响力";而乌方则宣称在库尔斯克击退俄军进攻9。此类"打谈并行"的戏码,暴露出停火机制的监督缺位。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的"可核查、可评估的停火",恰恰揭示了当前协议缺乏有效约束力的现实。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主导的停火协议往往成为战略缓冲工具。此次美俄共识的深层逻辑,实则是双方在选举周期与制裁压力下的各取所需:特朗普需要兑现"结束战争"的竞选承诺以拉升支持率,普京则试图通过局部停火缓解国际孤立并重整军备。然而,这种权宜之计无法调和俄乌领土争端、北约东扩、能源霸权等结构性矛盾。在这些矛盾面前,脆弱的共识,主动要破裂。战争,恐怕还有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