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夕的冷清,比往年更扎眼。花店老板说玫瑰销量跌了近三成,商场里情侣款促销区少有人问津,连朋友圈秀恩爱的都稀稀拉拉。
有人说这是男人钱包瘪了,追不起爱了--可真往深了看,与其说没钱,不如说他们是懒得追了。那些藏在"不主动"背后的,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性萧条"。
不是说大家完全没了心动的本事,只是"主动"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像件吃力不讨好的活。
以前男生追女生,带杯奶茶、送本畅销书,哪怕约着在操场散散步,都能让关系往前挪一步。现在呢?光有诚意不够,还得有"仪式感KPI":纪念日要记得,礼物得够档次,聊天要秒回还得接得住梗。
有个朋友吐槽,他追一个女生,三个月花了小两万,吃饭要选网红店,过节得送大牌口红,最后对方一句"你挺好但我没感觉",钱和精力都打了水漂。
次数多了,谁都懒得再当"扑火的飞蛾"。不是小气,是怕了那种"单向付出"的空耗。你熬夜查攻略订餐厅,对方可能随口一句"没胃口";你攒了工资买礼物,转头看见她朋友圈晒着别人送的更贵的东西。
慢慢就发现,与其花时间猜对方心思,不如窝在家里打两局游戏,或者用那笔钱给自己换个新键盘--至少这些事,能确定有回应,不委屈。
更关键的是,"亲密关系"的吸引力,好像真的弱了。以前觉得"有人陪"是刚需,现在一个人过也挺自在:外卖能点到家门口,追剧有弹幕陪聊,想社交打开语音软件就能组队。
有次和同事聊天,他说"谈恋爱太麻烦了":要报备行程,要解释和异性同事的正常往来,吵架了还得哄半天,"我连自己情绪都顾不过来,哪有心力伺候另一个人?"
这其实就是"性萧条"的影子:不是生理上的缺失,是心理上对亲密关系的"脱敏"。当独处的成本越来越低,维系关系的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人就下意识往后退了。
以前觉得"单身是暂时的",现在不少人把"单身"过成了常态--反正一个人也能吃好睡好,干嘛非要花力气找个人互相"绑定"?
有人说这是"摆烂",可谁又不是被现实磨平了热情?那些喊着"懒得追"的男人,未必是真冷漠,只是怕了"热脸贴冷屁股"的落差,倦了"踮着脚讨好"的疲惫。
七夕的冷清,不过是把这种心态摊开在了明面上:当浪漫变成了"必须花钱买"的任务,当喜欢变成了"需要反复证明"的考验,大家自然就不想凑这个热闹了。
说到底,不是男人突然"懒"了,是这个时代的亲密关系,早就该换个活法了。如果爱里少点算计,少点"必须怎样"的规则,或许下次七夕,街头的玫瑰,才会重新开得热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