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月球样品,英国科学家:我们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2025-05-09 15: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今年4月24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6个国家的7家机构获批借用中国的月球样品。

在隆重庄严的仪式现场,身旁站着来自来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和欧洲的同行们,英国开放大学的阿南德教授(Mahesh Anand)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中方人员手中郑重接过了装有月壤样本的小瓶。

英国广播公司(BBC)9日报道称,阿南德是英国唯一一名获准借用这批珍稀样本的科学家。他盛赞这些来自中国的月球样本,珍贵程度 "远超黄金"。

回忆起当时仪式上的情景,阿南德如今仍感慨万千:"中国在太空项目上的投入远远领先于我们。我像是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

据报道,这批月球样本已顺利运抵英国,目前被存放在米尔顿凯恩斯开放大学实验室的高级别安全保险箱内。为确保样本安全,阿南德将其装入手提行李,随身带回英国。

"此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接触到中国的月球样本,"他说,"因此,这(获得样本)是一份巨大的荣誉,也是(中方给予的)一项特权。"

阿南德(右)从中方人员手中接过月球样本。阿南德向BBC的供图

BBC的气候与科学团队有幸随阿南德进入实验室,近距离一睹月球样本的真容。

据英媒报道,为了防止样本被污染,研究团队在实验室筑起了严密防线:BBC团队在进入核心试验区前,所有人必须经过严格的除尘流程,穿戴多层防护装备,杜绝任何地球物质污染月壤的风险。

众人蹲在一个保险箱前,看着阿南德从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个密封袋,袋子里装着三个大小与项链盒相仿的容器。每个容器里都稳稳地嵌着一个透明小瓶,小瓶底部铺着一层深灰色粉末--那就是月壤。

亲眼见到月球样本,BBC团队赞叹称,"月壤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但一想到它来自遥远的宇宙,就令人心生敬畏。"

阿南德介绍说,他们开展研究所需的月壤总量不超过60毫克。

他补充道:"我们专注于微观层面的研究。在这里,小即意味着大,(the small is mighty,微小的样本蕴含着巨大的科学价值)。相信我,这些样本足以让我们在未来数年里忙碌不已。"

在走廊尽头的一个实验室里,技术员凯·奈特(Kay Knight)将成为样本小瓶打开后,第一个进行实际操作的科研人员。

凯·奈特拥有36年的岩石处理经验,但首次直接处理来自月球表面的物质,仍让她兴奋不已,"我也很紧张,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样本数量有限,而且想要再次获得样本并不容易。"

在她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样本将被送往另外两个实验室。其中一间实验室里,放着一台由无数管道、阀门和电线组成复杂网络的机器。

报道称,这是一台由技术员萨沙·韦尔乔夫斯基(Sasha Verchovsky)从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的自制机器,能够通过将月壤加热至1400℃,提取其中的碳、氮及惰性气体成分。

阿南德教授认为,正是这台独一无二的设备,让他的实验室获得中方青睐、得到珍贵样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萨沙·韦尔乔夫斯基亲手打造了这台名为 "Finesse" 的定制机器的大部分部件。BBC

据BBC报道,阿南德的团队有一年的时间来完成研究。在对这些样本进行研磨和激光处理后,他们希望能够解答有关月球的形成,以及地球早期历史等问题。阿南德的团队相信,这些月壤或许能够证明,月球是45亿年前,地球与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相撞后抛出的碎片形成的。

参观完阿南德的实验室后,BBC的团队不禁感叹,"自嫦娥五号任务以来,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更瞩目的进步。"

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从月球表面采集样品的国家。去年6月,嫦娥六号任务又使中国成为第一个从月球背面带回样品的国家。

在4月24日的"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将持续开放月球科研样品国际申请,我们期待全球科学家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共同拓展人类认知、造福全人类。

对于中国秉持开放态度、与国际共享航天发展成果的做法,阿南德深表赞赏。他表示,由衷希望此次出借能开启中国与国际科学界长期合作的新篇章。

阿南德补充说道,"我们许多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都与阿波罗登月任务带回的样本紧密相连,如今延续这种国际合作的优秀传统意义非凡。我也也希望其他国家能够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