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算完,有些外国矿企甚至玩起了歪招,偷偷窃取中国钢企的采购数据,比如哪家钢厂要补库存、大概要订多少量,摸清底细后就一起抬价,把"买方市场却要听卖方定价"的不合理,玩到了极致。
这种高价压力,最后全传到了产业链下游,那时候中国钢铁行业的利润率,都降了不少,不少中小型钢企甚至在"赔本赚吆喝"。
而钢铁又是基建、家电、汽车的基础原料,钢价每涨一块钱,下游的冰箱、洗衣机、汽车成本就得跟着涨,到最后还是咱们消费者买单。
也正因为受够了这份"被动",九月底的时候,中方才下定决心,主动找澳方的铁矿石企业谈,不是要争个输赢,而是要把本该属于"最大买家"的话语权,实实在在拿回来。
必和必拓之所以一周就服软,真不是因为"心善",而是中国手里的"底牌",让它根本没资格硬扛。
中国这块市场是无可替代的,澳企嘴上说"矿石卖完了",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全球能接下它铁矿出口的,也就只有中国。
印度对铁矿石的需求,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而且印度自己也产铁矿,日本和韩国的钢铁厂规模更小,日本一年用的铁矿还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韩国更少,两国加起来都吃不下澳大利亚十分之一的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