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球多数国家都在"被迫"买入美债,中国却在坚持"抛抛抛"?
贸易战的下半场,已经悄悄打响。
放眼全世界,中国减持美债的做法,可以说是特立独行。
就拿3月份来说,海外资金买入美国国债的单月净流入为1618亿美元,是2月的1.5倍。当时,关税战尚未开打。
东方大国在3月大手笔抛售美国国债,让人想起关税战后《人民日报》的一句评论--大意是,我们对美方实施新一轮经贸遏压早有预判。
紧接着的4月份,随着特朗普发起关税战后的一系列骚操作,美国资本市场迎来了罕见的股债汇三杀。
一些美国的盟友也坐不住了,开始寻找退路。
比如,日本在 2025 年 4 月两周内抛售超 200 亿美元外国债券,创 20 年来最大规模。市场认为,这200亿美元大部分都是美债。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被视作"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例,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4月1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4.17%,4月11日攀升至4.48%,创2月21日以来新高。直到如今一直高居4.4%以上。
高企的收益率,给特朗普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
收益率的上升,意味着出现了大规模抛售、美债价格下跌。当持续性的减持行为一旦失控,有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引发"崩盘"的后果。
要知道,对美债来说,今年6月就是一个"借新还旧"的坎儿,当月到期的美债规模达6.5万亿美元,占全年的70%以上,创了战后的历史纪录。其中相当部分都是5年前疫情期间发行的低息债券,利率只有1.8%。
当美债最新利率已经飙升到接近5%,就意味着,发新债的利率最起码不能低于5%太多。一来一回,利息将飙升超过2000亿,压力山大。
正因如此,即使中国手中仅有不到8千亿美元的国债,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制衡作用。
3月的进一步抛售,是否也有"敲打"美债的意图,为接下来的经贸谈判"创造"更多的筹码?这一招,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