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号,俄罗斯于莫斯科红场举办了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这同样是俄乌冲突爆发3年后,俄罗斯所举行的极为重要的一场红场阅兵。俄乌冲突已然步入收尾时期,俄罗斯大体上达成了自身的作战目的,因而邀请了多个国家的政要前来参与。此次红场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国际政治格局的"风向标"。俄乌冲突依旧在持续,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升级,俄罗斯迫切需要借助这场盛会来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重塑大国形象。普京向许多国家的政要发出了邀请,其中就有美国,然而各个国家的参与态度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美国积极采取措施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然而由于结构性矛盾错综复杂,且国内存在对抗与分裂状况,使得美国在实际行动中显得极为纠结。美国收到俄罗斯参与阅兵的邀请后,既未拒绝,也未给出积极回应。此前曾有消息传出,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会亲自前往莫斯科。针对这一消息,美国国务院迅速辟谣,表示"目前没有相关行程信息可公布"。显而易见,美国在与俄罗斯改善关系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当下整个欧洲都拒绝参加红场阅兵,若美国背离盟友,将会承受较大压力。
在拿到矿产协议之后,美国宣称不再参与俄乌冲突的调停工作,而是让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自行决定此事。这表明美国会为了利益改变对俄立场,在处理与俄关系时也会因利益而摇摆不定。美国提出的和平协议虽最大程度满足了俄罗斯的诉求,但乌克兰和欧洲都难以接受。
在乌克兰领土主权、北约东扩以及美国霸权与俄罗斯利益拓展等矛盾方面,美俄之间的分歧具有结构性特点,双方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这种分歧。美国国内仍有众多对俄持强硬态度的人,且美国国内对于"联俄抗中"存在巨大争议。倘若特朗普高调参加红场阅兵,可能会导致其盟友体系出现瓦解的风险。美国不愿意为俄罗斯的"国际正名"提供支持,这实际上是美国基于现实利益的权衡考量。
印度总理莫迪缺席,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也未参加,印度仅派遣一名副手出席,这充分彰显出印度投机取巧、两边押注的心态。莫迪宣称由于印巴局势严峻,放弃亲赴莫斯科参与红场阅兵,转而决定派国防部长前往。然而最新消息显示,国防部长也不会参加。据印度报业托拉斯(PTI)和印度《商业前线报》5月3日消息,原本打算替代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俄罗斯预计9日举行的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式的防长辛格,取消了红场阅兵行程,改派其副手桑贾伊·塞思(Sanjay Seth)前往。
在普京亲自发出邀请,且俄印关系极为紧密的情况下,印度对待普京的态度却十分敷衍,仅派出一名国防部副部长参会,这显然有悖常理。印度在军事装备方面高度依赖俄罗斯(俄罗斯武器占其进口武器总量的60%以上),同时在中印边境问题上,需要俄罗斯保持中立。在印巴关系问题上,俄罗斯也一直支持印度。俄乌冲突期间,印度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再转售给欧洲,获利颇丰,成为最大受益者。
5月2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与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进行了通话,就俄印关系里的关键问题展开了探讨。由此能够看出,俄罗斯十分期望印度派遣重要人士出席红场阅兵。然而,印度依旧以极为谨慎的态度来应对。印度正在加快融入美日澳的"印太战略",企图在东西方之间谋求平衡。莫迪政府未参加红场阅兵,既体现了对西方压力的让步,也反映出对中俄关系走近的警觉。更为关键的是,印度当下不想得罪欧洲,毕竟印度要实现强国梦想离不开欧洲的支持。
在紧要关头,中国方面宣告将以高规格形式出席红场阅兵仪式,中国始终秉持正义、展现担当的立场,给予了普京最为坚实的支持。自2015年中国首次派遣仪仗队在红场精彩亮相之后,中国和俄罗斯便构建起了"互为主场"的互动模式。中国与俄罗斯彼此邀请对方参与胜利日阅兵,成为了维护历史正义和国际秩序的重要合作伙伴。到了202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与朝鲜、俄罗斯军队一同接受检阅,这既是历史同盟关系的延续,也是对西方所谓"中俄朝轴心论"的无言回击。
在阅兵演讲里,普京着重指出要"抵制霸权主义""维护二战胜利果实",这和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极为相符。中俄于能源、军事、科技等范畴的协作,已跨越"战术配合"阶段,朝着"战略共生"方向迈进。就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来说,它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同时也为俄罗斯打破西方制裁给予了经济支持。
在关键节点上,普京看清了真正的朋友,明白了谁是真心维护正义之人。普京曾说:"真正的朋友在困境中才会现身。"中国的支持并非仅停留在外交层面,还借助经贸合作(例如人民币结算比例提高到28%)为俄罗斯经济增添了动力。当美国、印度等国家降低参与活动的规格时,中国践行承诺,给予俄罗斯至关重要的支持,这无疑让普京清楚谁才是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