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开始疯狂囤货,中国电视遭抢空

2025-04-05 18:10  头条

特朗普政府一纸"对等关税"威胁,竟在全美掀起堪比疫情初期的囤货风暴!《华尔街日报》4月3日报道称,从普通市民到亿万富翁,美国人正疯狂抢购中国商品--纽约商店的中国电视机被买空、超市货架上的日用品遭扫荡,一场由关税焦虑引发的"末日式消费"正在改写美国零售史。

从电视到牙膏:中产与富豪的"囤货同盟"

在纽约,50岁市民为抢购最后一台中国品牌电视,致电多家商店并驱车跨区"追击";在得州,全职妈妈囤积三年用量的中国产洗衣液;而亿万富翁马克·库班更在社交平台公开呼吁:"凡能储存的东西,现在立刻买!"这场跨越阶层的抢购潮,直指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一台中国电视较美国同类产品便宜30%-50%,而牙膏、玩具等日用品更是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的"流量担当"。

关税恐慌的"自毁逻辑":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特朗普声称"对等关税将重振美国制造",但现实远比口号残酷:

  1. 供应链绑架消费端:美国约40%的日用品、80%的玩具依赖中国进口,若关税落地,普通家庭年支出或增加2000美元;
  2. 通胀螺旋加速:库班警告"连美国货都会涨价",因本土企业可能借关税之名抬价转嫁成本,2023年贸易战期间,美企利润率曾借关税提高3.5个百分点;
  3. 库存危机隐现:零售商为避免关税突击备货,全美港口集装箱积压量已达疫情来峰值,物流成本飙升或将反噬终端价格。

"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一场注定失败的围堵?

抢购潮暴露了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以电视为例,TCL、海信等中国品牌通过本土化生产(墨西哥工厂)规避关税,仍占据美国32%的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的"性价比护城河"短期内难以逾越--同等性能的电视,美国本土品牌需多投入15%的研发与人工成本。

历史重演?2018年贸易战的幽灵回归

2018年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连续6个月超2.5%,而此次恐慌性囤货可能提前透支消费力,导致三季度零售数据骤降。经济学家警告,若特朗普坚持加税,美国2024年GDP增长率或跌破1%,陷入"滞胀"泥潭。

结语
这场荒诞的囤货狂欢,本质是美国保护主义政策的"回旋镖效应"。当"关税大棒"挥向中国时,最先受伤的却是美国普通家庭的钱包。从中国电视被抢空到超市货架清空,民众用脚投票揭示了一个真相:在全球化深度嵌套的今天,任何逆流而动的贸易战,终将演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自我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