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在海内外引发了强烈共鸣。该片自7月25日上映以来,国内总票房已突破26亿元,高居暑期档榜首。
8月15日,《南京照相馆》在北美多地上映,其承载的历史重量与人文视角迅速吸引关注。在加拿大温哥华,近期因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TikTok上持续分享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特别是国际友人故事而受到广泛关注的博主尼尔,第一时间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作品。
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海外、致力于通过自媒体弥合文化认知差异、讲述被西方主流叙事忽视历史的华人创作者,尼尔对于在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如何讲述中国抗战故事有着深刻的个人感悟和独特的海外观察视角。
他为何选择持续聚焦这段历史?在向海外观众讲述时遭遇了哪些挑战与感动?加拿大主流社会对这段历史和纪念活动又有怎样的反应?就此,观察者网连线了这位曾被米尔斯海默点名表扬的小伙尼尔,倾听他作为海外华人自媒体博主的心路历程与思考。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反击那些极端、不实言论,是我做视频的最大动力
观察者网:最近一段时间,你在自己的TikTok账号上分享了拉贝、魏特琳、飞虎队等抗日时期的人物历史。作为在加拿大生活的华人,是什么契机促使你在TikTok账号持续分享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故事?能否谈谈选择这一主题的心路历程?
尼尔:因为我的平台大部分观众都是加拿大、美国的,也有很多欧洲人。这几年中国的旅游免签政策陆续开放,我能明显感觉到评论区里,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这一两年变得更多了。特别是今年,海外一些媒体对中国的正面形象报道也变多了。
所以我想借着聊中美文化差异的机会,又正好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这个时间点,去谈谈这段历史中帮助过中国的一些外国人的故事。特别是像美国、欧洲、加拿大那边的人,尤其我在加拿大,像白求恩这些人等等。我想让这些国外观众更容易代入一点,因为讲的是他们同胞的故事。这些国际友人为中国付出是长期的,我们长期铭记。不论国籍来自哪里,我们都非常感恩。所以我想在视频里聊聊这些东西。
左为拉贝夫妇,拉贝是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1937年末至1938年初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和作为南京大屠杀证据的《拉贝日记》而著名。右为明妮·魏特琳,1937年11月,她致信美国大使馆,建议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作为难民收容所,让那些无法撤离南京的难民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地。自12月13日到17日,她先后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
观察者网:当你在账号上分享这些内容时,观众们都有什么样的反馈?在海外传播中国抗战史时,你是否面临受众认知差异或历史争议等挑战?
尼尔:这个还是有很多的。对我来说,大部分人对这些故事都非常积极,也会觉得很有意思。有的人是第一次听到,有的人其实已经听说过了。
但对我们这种博主来说,负面评论往往是最刺耳的……特别是在讲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有一些评论,我光看他们的ID就能看出来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说不可能是30万,城里总共只有20万人等等,质疑整个事件的真实性。但这是无法扭曲的史实,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有中国记录、日军档案,还有外国记者的报道。那些统计不只是城内的居民,还包括城外被屠杀的平民。
还有一些极端言论,特别是聊二战的时候,有人说"没有美国的援助,中国打不赢抗战""没有原子弹,中国早就亡国了"等等。反击这些论述是我做这些视频的最大动力之一,因为这些说法想把中国在亚洲战场长期抵抗的巨大牺牲一笔抹掉。
虽然大部分观众不是这样,但这种极端的声音往往是最刺耳、最响的。所以,我做这些内容就是想用史实和证据,把这些谣言压下去。
其中,我觉得部分有日本名字的就不用说了,我直接把他们归为日本的右翼群体。还有一些感觉是欧洲那边的,华人名字的也有。另外,还有一些"台独"分子也在里面留言。当然,当这些留言出现的时候,有很多人--包括美国、加拿大的用户--在下面反驳他们,对此,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一个人没办法反驳那么多人。
我在北美住比较久了,对国内、国外的一些东西都比较了解。所以说也希望自己在这样一个平台去聊聊这些东西。我无非只是想带动大家进行讨论。其实评论区有很多人聊的内容是相当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我在小红书等平台上发内容后,有些朋友的留言,真的让我感到受益匪浅,一些有水平的评论让我自己也学到很多东西。
飞虎队后代的无奈,是无数被西方主流叙事所忽视的人物缩影
观察者网:就你在海外的观察而言,你觉得这些人物(帮助中国的国际友人)在西方主流叙事中的地位如何?包括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在西方叙事中,是否如国内我们普遍认知的那样--处于一种被边缘化,或者说是缺失的状态?
尼尔:我住在温哥华,这个地方华人比较多,所以我认识的一些本地加拿大人,他们对历史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但整体来讲,整个加拿大和北美这边还是以西方的二战叙述为核心,主战场是欧洲,聊的主要也都是欧洲。
这其实跟我们平时看的好莱坞电影基本上是一个调子。提到亚洲战场,那主要就是太平洋战争、珍珠港、硫磺岛,再到最近的片子《奥本海默》,讲原子弹的事情,但很少会讲到中国战场,最多提一下。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视频里提到飞虎队的事情。我提到飞虎队时,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很多美国观众会私信我说,他们的父辈祖辈曾经就是飞虎队的人,有的家庭成员在昆明修过飞机,维护过设备,讲了一些他们自己家里的事情,比如为什么从战场退出来了,因为生病、休养等等。我觉得这些事迹很有意思,但他们的故事在西方世界的主流叙事里面很少出现。所以他们也挺感谢我说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终于有一个渠道去聊自己家里的事情。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不仅是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菲律宾这些国家当年都是战场国家,也有很多被忽略的故事。今年我们的80周年阅兵,他们也有参加。所以说提醒人们,亚洲战场也是多国共同牺牲与努力的。
我个人觉得,在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把这个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美国志愿航空队,全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称飞虎队、陈纳德航空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空军部队。
观察者网:加拿大主流社会对"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反应如何?
尼尔:据我所知,部分地区有些小的纪念活动。应该是昨天的时候,在温哥华有一个抗战胜利80周年的小型纪念活动,主要是由亚裔--其实是参加过二战的华裔加拿大老兵、退役军人--参加的一个纪念活动。
因为加拿大主流社会的论点,基本上跟我前面说的一样,聊的主要都是欧洲战场,但整个二战真正的结束是亚洲战场结束之后才结束的。所以说亚洲战场非常重要,是战争的终点,所以说也很有必要去纪念。
如果用西方叙事来看,日本右翼的做法完全就是一个安全威胁
观察者网: 8月15日,北美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你在加拿大是否关注?当地反响如何?你对该片的看法是什么?
尼尔: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角度很好,从普通居民、平凡人的角度去讲。第一,平民在战争中所受到的苦难非常重要,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害特别触动我。我觉得最感动我的地方是那个照相馆老板说"日行千里",把各个地区的布景背景布拉下来,介绍每个地方的那一段。
我前两天去看的时候,基本上电影院有一半是华人在看,还有一半应该是加拿大本地人。因为有英文字幕,所以他们看得懂。我看完了之后,落幕时我第一个出去,看了一眼,基本上所有人都还坐在那边等着整个电影结束,我能看出来他们挺震撼的。因为在温哥华这边,有很多华人都或多或少聊到过这件事。所以有这样的电影,会让整个事件更具体化。
目前,这部电影在IMDB上的评分是8.1/10。8.1分在这边相当于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下面的评论也非常积极,有很多人说自己原本不知道,也不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件事情,所以《南京照相馆》在传播真相方面起了的很多作用。
当地时间8月7日晚,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加拿大渥太华、多伦多、温哥华分别举办首映式。在温哥华的首映式上,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中资机构、华人华侨等300余人参与观影。
观察者网:《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在中文互联网上的讨论度极高,但有部分声音批评该影片是"煽动仇恨"。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铭记真相是否等于延续仇恨?
尼尔:我是这样想的,《南京照相馆》这个片子是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看南京大屠杀,目的是让人理解这段历史,记住平民的苦难。记录历史是为了让未来不再重演历史,根本不是延续仇恨。
真正的问题在于日本政府这几十年来从来没有真正地、认真地道歉过。反而是有一部分人,不断地扭曲、掩盖事实和历史,还在教科书上删减二战的一些信息。日本的军国主义右翼虽然是少数,但他们长期存在,而且不断地挑衅。就连我视频底下评论区看到的那些人,我一律把他们认为是日本的军国主义那群人。
如果说《南京照相馆》是煽动仇恨的话,那美化侵略、否认屠杀的这些人做的是什么?对于这些不断挑起矛盾、真正煽动仇恨的人选择忽视,却去将责任推给历史记录者的身上,那就是颠倒黑白、混淆主次。
如果日本像德国一样认真反思、反复道歉,那问题不会像今天这样。因为,人们恨的是过去的军国主义,是过去的纳粹德国,而不是今天的日本或今天的德国。德国的历史正好就证明了这点,你看现在谁恨德国?聊的也都是纳粹德国,对吧?况且,只要军国主义苗头一天不彻底清除,它对整个中国或整个东亚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我住在北美,如果我按照西方的叙事方式来聊这件事,那我完全可以视其为潜在的安全威胁。
也许这一代没事,但谁又能保证未来不会有人趁虚而入,再次发动侵略?所以说中国不断强调和讨论这段历史,我觉得不是制造敌意,而是对受害者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和负责。
讲好中国故事,任重道远
观察者网:作为海外自媒体博主,同时是在海外生活很长时间的华人,能否谈谈你现在对于自媒体内容的规划和定位?
尼尔:按照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讲,我毕竟是在中国受教育长大的,我非常理解工人阶级,还有我们叫做"class struggle"(阶级斗争)这方面的东西,对我来说这是根深蒂固的。那么在海外,特别在美国的教育系统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所以在我的很多内容里,为什么我要进行文化对比?我就是想在这边多聊一些关于工人阶级、普通老百姓,还有被忽视的阶级叙事。我们在中国是怎么做的?美国那边他们是怎么样做的?我想聊这些东西。
所以这是我对账号的一个定义。为什么说聊南京大屠杀、聊抗日?战争都是跟平民最有关系的,战争中最大受害群体就是老百姓。这些东西我都想聊。
观察者网:其实从之前米尔斯海默对你的点名表扬也好,看你评论区的一些反馈也好,我觉得大家对你视频内容的认同感还是蛮高的。就像你说的,在他们的教育中缺少这样一种叙事,但如果跟他们讲的话,他们也都能理解。对此,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尼尔:我认为,这跟主流媒体的叙事塑造有很大关系,在西方,一聊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就会被严厉打压。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我聊白求恩,我说白求恩在加拿大这边被遗忘或淡化。为什么白求恩在我们中国被记得很牢?因为他帮助我们中国。那你知道为什么白求恩在加拿大会被淡化?因为白求恩以前是加拿大共产党,这个点就被故意淡化掉了。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专家白求恩
一些听众能在我的评论区里回复,是因为他们懂,所以他们回复了。那些不懂的人看过视频之后还是不懂,所以你要重复地跟他们说。而且这边的主流媒体把他们的阶级仇恨转化成了种族之间的仇恨,文化方面的仇恨。所以他们完全是被主流媒体完全误导了,让人民在中间互斗,这是他们媒体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
所以我聊这个东西,很多人有共鸣,那是很正常的。但大部分人是不会有共情的,大部分人直接就骂我是中国间谍之类,根本听不到你的声音。
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能做的就只是在TikTok上做些视频引发讨论而已。我更希望国内有更多学者用英文参与国际舆论场,让中国的故事被听到。我个人挺喜欢高志凯老师的,国外很多媒体也都认可高志凯老师。我觉得国内的各位学者如果能积极参与到国外媒体的讨论中,会对我们更好。
中国今天有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不能只是把自己做好就行了,这是不够的。我们要把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讲出去。关键是要用西方观众能接受的方式来讲,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这样他们会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很多视频他们特别感兴趣的原因。这对我们中国和世界都有好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