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己不敢出手,却让盟友冲上前?日澳这次没搭理美国:绝不会做出承诺(2)

2025-07-22 15:33  郑州广播电视报

科尔比的行事风格向来以强势著称,此前就曾有过未提前与总统沟通、单方面叫停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先例。此次突然施压日澳就台海问题明确表态,或许与其一贯雷厉风行的决策特点不无关系。这种做法也从侧面暴露出,美国国防外交团队内部的协调机制仍存堵点,部门间信息同步与共识达成显然还没完全理顺。

对于科尔比这番举动的深层意图,专家分析指出,不排除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向外传递信号--美国可能在调整涉台议题上长期奉行的模糊策略。但关键问题在于,目前既无法确定这是科尔比的个人主张,也难以断言已成为美国政府的正式立场,一切都还需要结合后续动作进一步观察。

更讽刺的是,美国连"是否协防台湾"的官方承诺都不敢给。五角大楼提交国会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仅用"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模糊带过。这种"老大退居二线,小弟冲在前线"的操作,连《金融时报》都看不下去:"要求盟友承担高风险,自己却保留'行动自由',这让日澳如何建立对美国的信任?"

当科尔比还在试图用"历史条约"绑定日澳时,现实已给出更清晰的答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怀特在《澳大利亚人报》撰文直言:"《澳新美同盟条约》写的是共同防御,不是为第三方冲突买单。"

特朗普(资料图)

亚太国家的选择正在重塑地区格局。日本近期不仅取消了原定的美日军售会议,还主动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对话;东南亚多国在最近的区域安全论坛上明确表示"拒绝选边站"。这些举动背后,是各国对"军事霸权依赖"的重新评估--当美国自身军事优势缩水、经济筹码减弱,所谓的"盟友体系"不过是纸糊的灯笼。

回到最初的施压场景,科尔比或许该问问自己:当盟友发现跟着美国跑只会让自己陷入两难,当"协防中国台湾地区"的承诺连美国自己都不信,所谓的"印太战略"还能有多少吸引力?对日澳来说,拒绝预设角色的表态,本质上是在用行动宣告:国家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冲锋者",只有清醒的"生存者"。

这场围绕台海的角色之争,最终揭开的不仅是美国盟友体系的裂缝,更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转变的序幕。当军事霸权的光环逐渐褪色,当各国更看重"不冲突、不对抗"的务实合作,美国用"小圈子"捆绑地区国家的套路,终究会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