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一种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剧毒毒素。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适宜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最适生长温度36~37℃,最适产毒温度26~28℃。经长时间发酵或浸发的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易引发中毒,包括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糍粑、粿条、米粉、凉皮等;变质食用菌,如过久泡发的银耳、黑木耳等;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如何防范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无色、无味,可耐120℃高温,在酸性条件、氧化剂和日光下均稳定,被其污染的食物可有正常的外观和味道,一般的烹调方法不能完全破坏其毒性。医务人员建议:
正规渠道购买并妥善保存食物,凡超过保质期均应舍弃。尤其是河粉、肠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等湿米粉。
食用木耳、银耳等菌类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变质的不能食用;泡发菌类时间不宜过长、不宜隔夜,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尤其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
家庭自制谷类发酵食品,应避免使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谷类浸泡时需勤换水,制作及贮藏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卫生与通风防潮,避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