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末伏,60年一遇,四大特点两大提醒

2025-08-09 15:34  头条

"初伏浇,末伏烧",这句出自古籍的农谚,揭示了古人对三伏天细致入微的研究。它所传达的是,倘若初伏入伏之际降雨纷纷,那么到了末伏,极有可能迎来酷热难耐的天气,仿佛天空被火烧一般炙热。由此可见,末伏出现高温天气并非毫无依据。

今日已是8月9日,翻开老黄历,其上赫然写着"末伏第一天",这意味着我们正式踏入末伏。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末伏究竟在哪一天到来,有没有明确的标准呢?

实际上,末伏的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尽相同。这需要依据古人判定末伏入伏时间的方法来确定。在古籍《阴阳书·历法》中有这样的记载:"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这段文字清晰地阐述了三伏天各个伏天的入伏时间。不难发现,入伏的日子都与庚日紧密相关,所以,我们需参照老黄历中的干支日来精准确定入伏时间。

所谓庚日,指的是六十甲子历法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在六十个干支组合里,共有六个带"庚"的组合,分别为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若以这些组合来表示日子,便称为庚日。从夏至起,按照干支日来数庚日,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入伏之日,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则是中伏入伏之时。而末伏的入伏时间,是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准。今年立秋时间约为8月7日13时52分,也就是说从8月7日开始数庚日,第一个庚日便是今日8月9日的庚戌日,故而今日进入末伏。

今年的末伏可不寻常,堪称60年一遇,它具备4大特点与2个重要提醒,大家有必要提前了解。

末伏4大特点究竟为何?

1. 今年末伏时间偏早

末伏的入伏时间存在早晚之别。通常而言,末伏最早会在立秋当天到来,最晚则是立秋后的第十天。末伏早,出伏就早;末伏晚,出伏则晚。今年立秋在8月7日,末伏于8月9日来临,两者仅相隔一天,可见今年末伏来得很早,到8月18日便会结束。

2. 末伏有公母之分

末伏可依据入伏时间在农历上的单双号来划分。若入伏时间为单数日子,便是公末伏;若为双数日子入伏,则是母末伏。今年末伏在农历闰六月十六,属于双数日子,所以称为母末伏。老话说:"公末伏凉得快,母末伏热得跳。"

3. 今年末伏与立秋紧密相连

今年立秋在8月7日,末伏于8月9日接踵而至,立秋与末伏时间高度重合,相继到来。

4. 今年末伏属于秋包伏

依据老祖宗的说法,伏包秋被称作小包伏,秋包伏则被叫做大包伏。也就是说,如果立秋与末伏入伏时间不同,便称为秋包伏或大包伏。今年的情况正是如此,属于秋包伏,也就是大包伏。

综上所述,今年末伏的这4个特点,大家要心中有数。此外,还有2个重要提醒需铭记:

第一、末伏后秋老虎来势汹汹

从今年末伏的特点来看,由于是母末伏,秋老虎很可能随后就到。因此,今年末伏退伏之后,高温天气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做好防范秋老虎带来的高温天气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末伏后需注意保暖,切勿贪凉

末伏到,立秋已至,毕竟已经踏入秋季。俗话说"入秋一日,水冷三分",早晚时分开始转凉,水温也逐渐变低。所以,白天要注意防暑,早晚则需注重保暖,睡觉时即便开空调,也切不可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