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新建驱逐舰于5月21日下水时发生重大事故,引发国际关注。经检察机关与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全面核查,事故原因正式公布:驱逐舰船底未发现破洞,船体右舷因外力刮削导致结构受损,海水通过船尾救生通道涌入舰内。这一结论推翻了此前关于"船底破裂"的初步推测。
调查组通过水下及内部检查确认,舰体右舷刮削痕迹明显,推测为下水过程中与船台或外部物体发生摩擦所致。海水通过救生通道进入隔舱,导致舰体平衡性失衡。专家评估,抽排浸水区域海水并修复舰首平衡需2至3天,右舷结构性修复则需10天以上。
▌责任追查与司法介入
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将此次事故定性为"不可容忍的犯罪行为",要求彻查责任人。司法机关已于22日采取行动,清津造船厂厂长洪吉浩被传唤并拘留,成为首名被追责的高层管理人员14。调查组指出,事故暴露了清津造船厂在舰船建造与下水流程中存在的"警惕性不足、操作不科学"等问题,相关责任人或面临严厉刑事处罚。
▌官方表态与后续措施
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强调,事故虽未造成舰船严重损毁或重大经济损失,但必须对涉事人员的"经验主义态度和失职行为"严惩不贷,以警示全军及军工系统6。调查组下一步将重点追溯刮削损伤的具体成因,包括检查船台设施安全性、操作流程规范性等。
▌国际舆论与军事分析
此次事故引发外界对朝鲜海军装备现代化进程的关注。军事专家指出,朝鲜近年来加速推进大型驱逐舰建造,但此次事件暴露出其船厂技术能力与质量控制仍存在短板。韩国《东亚日报》援引匿名分析称,朝鲜可能因急于展示军工成果而压缩关键环节的验收周期。
▌背景链接
涉事驱逐舰为朝鲜第二艘"崔贤"级战舰,设计排水量约5000吨,配备反舰导弹及防空系统,被视为朝鲜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核心装备。此次事故或对其后续列装计划造成短期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