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开绿意浓,正是盛夏悦目时",时间过得真快,今日我们正式迎来大暑节气,大暑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因此大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年中最高温的季节,炎热的顶峰、猛烈的光照、潮湿的空气,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热"爱。
大暑节气期间虽然酷热,人会感到比较疲倦乏力,但是却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大暑节气期间雨热同期,农作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会特别快,因此大暑节气期间非常凉爽对农民来说可不是好事。
老话说"暑羊一碗汤,胜过神医开药方",进入大暑节气在我国民间有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到了大暑节气农忙暂时告一段落,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休息一下,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羊肉、喝羊汤正是对辛勤劳作的犒劳;此外,羊肉含有热量,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热制热"的作用,同时羊肉可以为我们的身体补营养,这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炎热的大暑节气。
今年大暑不一般,大暑的时间在"中伏前"。每年三伏天的时间都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因此每年入伏的时间必然在小暑节气,头伏是固定的10天,因此每年入中伏的时间都在大暑节气的前后;由于每年入伏的时间有早有晚,因此在有的年份大暑交节的时间在中伏的前面,而在有的年份大暑交节的时间在中伏的后面。
今年是一个加长版的三伏,三伏天有40天,其中"中伏"有20天,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的一伏。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15日至7月24日为头伏,共10天;7月25日至8月13日为中伏,共20天;8月14日至8月23日为末伏。今年入中伏的时间为7月25日,而大暑交节的时间为7月22日,很明显今年大暑的时间在中伏前面,属于"暑包伏",即大暑在"中伏前"。
老话说"大暑中伏前,必定日是灾年;大暑中暑后,五谷皆丰收",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大暑在中伏的前面,那么预示着往后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农作物容易减产;而如果大暑在中伏的后面,那么预示着年景会相对好,农作物容易大丰收,老话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到了大暑节气才是真正大热的时候,像今年大暑后还差不多有一个多月的三伏天,那么接下来的伏天热不热。在我国农村就有句老话叫"三伏热不热,就看大暑",说的就是大暑当天的天气会影响往后的天气走势,那么今年三伏天热到哭?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咋说的。
一、大暑热烘烘,伏天田开裂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大暑节气当天非常热,即这天是个晴天,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的三伏天都会以晴天为主,三伏天会非常酷热,田地会因缺水而干旱开裂。
进入大暑节气后阳光非常猛烈,如果在大暑节气当天是晴天,那么说明大地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在副高的控制下天气会以晴天为主,这就很容易导致干旱的发生。
三伏天发生的干旱我们称之为"伏旱",正所谓"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三伏天农作物正处于抽穗、灌浆期,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非常大,一旦发生伏旱,那么农作物的产量就会严重降低。因此,大暑当天是晴天不是好的兆头。
二、大暑太阳大,伏天热死牛
"太阳大"说明是大晴天,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大暑当天是大晴天,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往后的三伏天会非常酷热。
"热死牛"说的就是把牛都给热死了,这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法,表明天气非常酷热。在我国乾隆时期就出现过"超级三伏天",在我国气象学上人们把多天在38℃以上的高温称为"热灾",乾隆年间《浮山县志》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说的就是三伏天过于酷热,导致很多人被热死,根据我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推算,1943年7月25日下午的最高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4.4℃,这一极端高温至今仍未被打破,根据历史数据来看,三伏天热死牛并不虚假。
三、大暑不见日,连阴四十五
"不见日头"说的就是阴雨天,这天看不到太阳。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大暑交节当天是阴雨天,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都会以阴雨天为主。这里的"四十五"并不是指45天,而是指持续的时间长。
大暑节气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在此期间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非常大,降雨充足非常有利于农作物高产。
四、大暑雨淋淋,伏里雨不缺
"雨淋淋"指的是天下雨,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在大暑当天降雨,那么预示着往后的三伏天雨水都会比较足,这也间接的表明三伏天不会过于炎热。
伏天差不多要持续到立秋节气结束,进入立秋节气农作物进入最关键的灌浆期。这个时候如果降雨的话那么农作物就很容易大丰收。
明日大暑,根据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显示,我国吉林西部、山东大部、陕西中部、四川盆地、云南西部和南部、海南等地区会出现大雨至暴雨天气。
总结,我国是农耕文明古国,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出很多经验,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大暑节气下雨,那么预示伏天会相对凉爽;而如果大暑节气当天是大晴天,那么预示着伏天会相对炎热。不过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如今的气候和古代不一样,因此农谚我们参考一下就行,不过农谚也在警示我们要多留意天气预报,以便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